楷書清勁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由隸書演變而來。東漢已經有了楷書的 萌芽,相傳有劉德升的楷書,但沒有作品傳世。不過從,東漢時代的 簡、帛及器物上巳能看到一些字有了楷書的體勢,《平石經》的正方 字,《張遷碑》的方勁用筆,實際開啟了楷書的先河,劉德升的弟子鐘 繇被後世稱為是楷書之祖,經三國到東晉,楷書趨於完備,再由南北 朝至唐,達到了極盛時期。楷書品種繁多,千姿百態,成為浩然大觀。 楷書有大楷、小楷之分。
魏碑,是由漢隸到唐楷之間的一種書體的總稱,屬於楷書的一 種。魏碑品種之豐富,是任何書體都無與倫比的,單以《龍門造像記》 和刊經石刻所形成的伊闕摩崖碑林來說,據清末統計就有3600品 之多,若加上其他各地作品,其數當以萬計真說得上是一個浩如煙海 的群體。魏碑從筆法上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是方筆類。《爨寶子碑》、《爨龍顏碑》二碑,前者為東晉碑刻, 後者為南朝宋碑刻。二碑並稱“二爨”,為我國書法史上由隸變楷這 一過渡時期的代表作品。其用筆以方筆為主,凝重平滿,兼具隸楷筆 意。其點如高墜石,變化多姿,鉤含蓄,撤撩峻利,橫豎中端則方圓恣 肆。其結體方、長、圓、扁不一,互相錯落,妙趣橫生。從整體上看,雖 以古拙厚重為特色,卻又具有舒朗洞達之靈氣。康有為對“二爨”推 崇備至,把“沉著而痛快”《爨寶子碑》譽為“正書古石第一本”;把“雄強茂美”的《爨龍顏碑》推為“神品第一”。
《龍門二十品》,在洛陽城甫伊水兩岸龍門石窟的峭壁上,被公認 為是北魏時期書法的代表作品。其中尤以《始平公造像記》、《楊大眼 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造像記》最負盛名,亦稱《龍門四品》。《龍門二十品》大多為太和至正始年間(約495—507年)作品。龍門造像題記“落筆峻而結體莊陽,行墨澀而取勢排宕”,它們雖然不是出一時一人之手,卻表現出棱角森挺,雄偉凝重的共同風貌。所以康有為說,“龍門造像,自為一體,意像相近,皆雄俊偉茂,極意發宕,方筆之極軌也。”二是圓筆類。《石門銘》、《鄭文公碑》、《瘞鶴銘》是魏碑中最典型的圓筆類作品。
《石門銘》,是古褒斜道石門中的摩崖刻石,現存漢中博物館。此碑為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刻。此銘中鋒圓筆,遒勁挺筆,筆勢開闊,豪放自然,結構寬舒,氣象灑脫。康有為贊它“若瓊島散仙,驂鸞跨鶴”,把它列為“神品”。
《鄭文公碑》有二:一在山東平度縣天柱山,稱為上碑;一在掖縣雲峰山,稱為下碑。碑立于水準四年(511年)。此碑的藝術特色,具有篆書的用筆,隸書的韻味,草書的情趣,深諳“作書如草”的奧妙。《瘞鶴銘》,是我國著名石刻。由於年代久遠,且經風吹雨淋,此銘字跡損失不少,雖頹無鋒穎,然體勢宏偉,神韻猶存。圓筆類魏碑,突破了漢隸的局限,融入篆書筆法,用筆以中鋒、藏鋒為主,體勢變扁為長方,舒展寬博,神韻自然,對後世影響頗大。唐代顏真卿、宋代黃庭堅,近代康有為等人,都得力於此類刻石而開一代書風。現代書法家于右任也是從魏碑吸取營養而成為一代大師的。他有詩雲:“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濕枕。”三是方圓兼備類。到北魏晚期,魏碑體已進入了成熟時期,筆劃上多方圓兼備,結體上則精妙嚴謹,表現出遒勁飄逸的風,格。其中以《張猛龍碑》、《張黑女碑》為代表。四是筆法糅雜類。這類作品筆法糅雜多變,或摻隸入楷,或篆、隸、草並用,結體也稚、巧拙怪異,別具情趣。如《蒙文慶造像記》、《姚伯多造像記》、《廣武將軍碑》等。
楷書中的大楷與小楷,不是字體上的不同,而是藝術上有不同,在實用中區別就更大了。
鐘繇從小在書法上師從曹喜、蔡邕、劉德升等書法家,博採眾長。相傳蔡邕大師在嵩山一石室中得到一素書,上寫李斯、史籀的用筆法,誦讀三年,才達其旨,變成自己的“筆法”,蔡邕大師的“筆法”被韋誕密藏著。有一次,鐘繇與曹操,邯鄲淳、韋誕等書法家一起討論用筆時,看到韋誕珍藏的蔡邕筆法,苦求借閱,韋誕不答應,結果鐘繇氣得嘔血昏死,後曹操用五靈丹救活了他。鐘繇對此事一直耿耿于懷,韋誕死後,鐘繇“令人發其墓,遂得其法”。這從另一側面說明鐘繇對法藝術的執著追求。鐘繇對書法藝術的貢獻,主要是他創立了真書(楷書)。其傳世的刻本有《賀捷表》、《宣示表》、《薦季直表》等。
《宣示表》,為鐘繇諸帖之冠,真書小楷,是直接影響王羲之、開南派書風的奠基之作。鐘繇初創楷書,雖仍存隸意,鐘繇書此表時,楷書基本定型化。唐張懷瑾《書斷》稱他:“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王羲之,東晉著名書法家,其書法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其傳世楷書有《樂毅論》、《黃庭經》、《曹娥碑》等。其中《樂毅論》是王羲之的小楷代表作。此石刻,書法開闔縱橫,柔中寓剛,唐褚遂良謂其“筆勢精,備盡楷則”,列為王正書第一。 王獻之,字子敬,羲之第七子。《洛神賦十三行》,小楷,是獻之少年時代的代表作。其跡在宋時有9行,賈似道又得4行,合起13行刻于玉石上,故世稱《玉版十三行》。書風與《樂毅論》一樣,雍容和雅,柔中寓剛,上溯鐘繇,與《宜示表》一脈相承。只是《樂毅論》用筆內扌厭,《洛神賦》則用筆外拓,前者系隱逸,後者則宏逸。隱逸者,剛健中正,流美而靜;宏逸者,剛用柔顯,華因實增。《廣川書跋》雲:“子敬《洛神賦》,字法端勁,是書家所難。偏傍自見,不相映帶;與有主客,趣鄉整嚴,非善書不能。”
唐代楷書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書法大家輩出,初唐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盛唐楷書代表人物是顏真卿,晚唐楷書代表書家是柳公權。歐陽詢,被譽為唐人楷法之首,早年學“二王”,後創楷書中“歐體”。《唐人書評》說歐用筆為:“若草裡驚蛇,雲間電發;又如金剛怒目,力士揮拳。”其楷書結體方正嚴整,平穩堅實。傳世歐書正楷之作有《姚辯墓誌》、《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虞恭公溫彥博碑》及《皇甫誕碑》等。《化度寺碑》結體精妙,嚴勁縝密,深合體方筆圓之妙,特別筆輕意卻長,雄健雅更深,是歐陽詢的鼎力之作。《皇甫誕碑》,被後人稱為“唐人楷法第一”。《九成宮醴泉銘》亦屬上乘之作,歷來公推為學書之正途,初學之典範。虞世南,其書法師承智永禪師,上溯王羲之晉朝遺風,在唐初楷
書家中,與歐陽詢各領風騷,歐主峻整,虞主瀟灑。虞在書法上特善戈法。後代的褚遂良、陸柬之、蔡襄、趙孟兆頁、祝允明、董其昌、乾隆帝等,都是虞世南書法的崇拜者。其楷書代表作有《孔子廟堂碑》、《汝南公主墓誌》等。黃庭堅對《孔於廟堂碑》評價說:“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哪購得。”《廟堂碑》既體現了虞世甫剛性抗烈一面,又體現了氣秀色潤一面,陽則美與陰柔美恰到好處地結合在一起,故被人稱為絕筆。
褚遂良其書法的最大特點是在楷書中參以分隸之法,疏瘦勁練,端莊古雅。逎麗處似虞世南,而又不似虞之渾厚;端勁處似歐陽詢,而又不似歐之險峻。他的用筆靈活多變,結體寬舒典雅,他遠肇北碑與“二王”,近學虞、歐之法,融注前人的優秀傳統,巧拙並用,神采煥發。唐張懷瑾說褚書如“瑤台青鎖,窅映巧拙並用,美人嬋娟,不勝羅綺,增華綽約,歐虞謝之”。傳世褚書正楷以《孟法師碑》為其前期代表作品,《雁塔聖教序碑》為其後期代表作品。《雁塔聖教序碑》,是其藝術風格成熟時期,楷日臻完善。在用筆上靈活多變,形瘦實腴,正如王世貞所說:“其一鉤一捺有千鈞之力,雖外拓取姿,而內扌厭有法。”在結體上則舒展寬博,秀美多姿,正所謂“字裡金生,行間玉潤”。
薛稷,曾官太子少保,世稱“薛少保”,是唐代繼褚遂良後又一位著名楷書家。張懷瓘評他:“書學禇公,尤尚綺麗媚好,膚肉得師之半,可謂河南高足,甚為時所珍尚。”他有“慧普寺”三個楷書大字,曾得到詩人杜甫的讚譽:“畫藏青蓮界,書人金榜懸。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騫,鬱鬱三大字,蛟龍岌相纏。”傳世作品有《升仙太子碑碑陰題名》及《信行禪師碑》等。《信行禪師碑》,原石早不存在,傳世僅有宋拓孤本,後流入日本。此碑用筆纖瘦遒麗,結體舒展回環,既飄逸又沉著,表現出一種獨特的婀娜清健的風韻。杜甫寫詩稱讚此碑“書貴瘦硬始通神”。
顏真卿,以楷法蓋世,創立楷書中的“顏體”。因曾任平原太守,魯郡開國公,故後世稱他為“魯平原”或“魯國公”。
蘇軾說:“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顏體的用筆融篆隸筆法於楷、行、草之中,書法家推崇的折釵股、屋漏痕、畫沙等筆意兼而有之。其橫畫多瘦勁,豎、勒則相對粗壯;對稱之豎筆,每作環抱之勢;而捺筆則用“蠶頭磔尾”的寫法,形式獨特。宋代朱長文《墨池編》稱顏體筆法為“點如墜石,畫如夏雲,鉤如屈金,戈如發弩,縱橫有象,低昂有態”,形象地描寫出顏書用筆骨力雄強、筋肉豐實的特點。
顏真卿的楷書大體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多寶塔感應碑》、《東方朔畫贊》是其早期作品。其特點是:嚴謹清雄,方圓兼具,略存隸意,字的直畫取背勢。《鮮於氏離堆記》、《贈太保郭敬之廟碑》,是中期的代表作,其特點是:用筆多取圓轉,豎畫粗重,相間回抱。《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顏惟真家廟碑》、《李玄靖碑》,是他晚期作品,其特點是:橫畫細勁,豎畫粗重,結字雄厚博大,沉著方正,顏真卿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巨大的貢獻,他的楷書,是後人學習的極好範本。柳公權,晚唐著名書法家,擅長楷、行、草書,而楷書功力最深,世稱柳少師。他師古而不泥于古,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柳體”,柳書是繼顏書之後,對後世具有很大影響的書體,並稱“顏筋柳骨”。有一件事讓柳公權名揚千古,這就是筆諫之事。穆宗是個昏君,卻也附庸風雅,有一天向柳公權詢問筆法。柳回答他:“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話既說明思想修養與書法藝術之間的內在聯繫,也顯然含有諷諫之意,因此被後世傳為“筆諫”佳話。 柳公權的楷書有虞體之遒勁,有歐體之嚴緊,有褚體之靈動,有顏體之強勁,有薛體之瀟灑。其傳世作品有《金剛經》、《玄秘塔碑》、《神策軍碑》等。
元代有書壇盟主趙孟兆頁的小楷真跡《汲黯傳》。在書法史上,趙孟兆頁創立了楷書“趙體”,與唐楷的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清馮源深雲:“松雪(趙孟兆頁)祖述二王,此書獨訪率更(歐陽詢),評者謂為公書變體,不知率更初學逸少(王羲之)其源流第一。說此書方峻,雖具歐體用筆之快利透逸,仍從《畫贊》、《樂毅》諸書得來,則猶是公本來面目也。”馬宗霍說:“元之有趙吳興,亦猶晉之右軍,唐之魯公,皆所謂主壇坫者。”充分肯定了趙孟兆頁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此帖殊有直硬之感,有晉人法而無其拙樸。有唐人遺風,無唐以後人之嬌柔,但有前人之峭拔。
明代文征明的小楷精絕。《書史會要》稱其“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筆法,大書仿溶翁(黃庭堅)尤佳,如風舞瓊花,泉鳴竹澗”。《藝苑卮言》說:“待詔(文征明)以小楷名海內。”又說他:“小楷師二王,精工之甚。”豐道生說他“小楷根本鐘王,金聲玉潤”。其小楷的代表作有《金剛經卷》、《千字文》、《顧春潛傳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