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揚波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唐朝張懷瓘《書議》說行書“非草非真,離方遁圓”,“兼真者謂之真行(即行楷),帶草者謂之行草”,“挺然秀出,務於簡易,情馳神縱,越逸優遊臨事制宜,從意適便”。蘇軾說:“楷書像走著的人,行書像跑著的人,草書像跑步的人”,很形象。行書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據說行書是東漢末年劉德升創造的,當時人讚美他的字“豐贍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可惜劉德升沒有留下墨蹟。魏晉時大書法家鐘繇從師于劉德升。到了晉代,行書已相當成熟和繁榮。兩晉的皇帝幾乎都能寫一手好行書,出現了“八王之奇”、“三謝之盛”的書法昌盛的新局面。這一時代的王羲之則把行書推到了一個高峰,他寫的《蘭亭序》後來被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晉代行書的特點是妍媚流便,它一改漢魏質樸的風貌,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唐代雖以楷書著稱,但許多書法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也都有行書傳世。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五代時期,楊凝式和李建中兩人在行書方面較有影響。楊凝式的《韭花帖》疏朗清爽,有自己的特色。並稱“宋代四大家”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都以行書見長。在意境的追求方面,他們開創了一代書風,對後世影響頗大。元、明時期的行書以趙孟兆頁、董其昌、文征明為代表。清代的書家輩出,風格也絢麗多姿,比較有影響的行書大家有王鐸、劉墉、王文治、鄭板橋、何紹墓等人。
王羲之的行書從劉德升、鐘繇一脈傳來,並把行書推到了相當成熟的高度。但他留下的真跡不多,多是後人所摹。其行書帖有《姨母帖》、《快雪時晴帖》、《蘭亭序》、《聖教序》等。《姨母帖》鉤摹最精,凝重圓詳,以古拙取勢,“天下真跡一等”。《初月帖》行筆自然灑脫,氣勢連貫。《奉橘帖》妍美遒麗,神采宛然。《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中期的一封行草書紮,是王的行書精品。行筆自然又灑脫,氣勢連貫。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評價,“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風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該帖藝術造詣極高,難怪乾隆帝驚歎“神乎技矣”,它被列為“三希之首”。
《蘭亭序》為王羲之行書的最突出的代表,被歷代稱為天下行書第一。《蘭亭序》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其好友謝安等12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舉行“祓禊”之會,飲酒賦詩,各抒情懷,匯為《禊帖》。王羲之滿懷激情,筆走龍蛇,為本詩集寫了序文,這就是光照千古的《蘭亭序》。此帖表現了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在用筆上有藏有露,側筆取勢。遒媚勁健,自然精妙。結體上變化多姿,匠心獨運,文中20多個“之”字,7個“不”字,雖重複出現,卻無雷同。章法上則疏密斜正,大小參差,斂放揖讓,承接呼應,均極為奇譎。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可惜這件書林瑰寶,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於世。
王獻之亦極擅行書,其行草代表作有《中秋帖》、《鴨頭九帖》、《新婦地黃湯帖》等。《中秋帖》是“三希之一”。張懷瓘在《書斷》中評說此帖“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宋米芾認為此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續無端末。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鴨頭九帖》也是王獻之行書墨蹟中的佼佼者。其用筆灑脫流利,與其他帖相比,此帖風格明顯不同,極其雅逸,隨意中書寫,而神韻自得。《新婦地黃湯帖)及《廿九日帖》等也是王獻之行書中的上乘之作。用筆遒勁飄灑,靈動宜人。在王氏一門書翰中,還有一件彌足珍貴的墨蹟,就是王珣的《後遠帖》。珣為羲之侄,其書法遒麗峭勁,瀟灑流暢,“東晉風流,宛然在眼”。清代乾隆帝極珍愛此帖,將其與羲之《快雪時晴帖》、獻之《中秋帖》同藏於養心殿書房,並稱此處為“三希堂”。所謂“三希”就是三件稀世珍寶。該帖是存世最早的行書著名墨蹟真本,極是珍貴。
唐太宗李世民對書法也—生頗重。他尤為酷愛二王書法,對《蘭亭帖》的鍾情居然到了將之殉葬程度,可以說達到了生死與共的熾熱。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唐代之所以形成書史上的—個高峰,與他之推崇和提倡是密不可分的。太宗自己的行書也有較高水準,其《晉祠銘》和《溫泉銘》行著於世,頗有影響。《晉祠銘》完全承襲二王手法。
《溫泉銘》是他晚年所書,雖同樣仿自二王,但更以此表現了他對書法的獨創精神和個性風格的特點。細觀其書,骨力雄強,轉折處更是斬釘截鐵;清便婉約,行筆間如同流風回雷。這二者的融會,使得點畫之間很少連帶縈繞,用筆卻雄健流暢,錯落跌宕,字體天然古姿。宋代米芾曾歎曰:“見文皇真跡,使人氣懾,不能臨寫,”唐代李邕,又稱“李北海”,以行書藝術飲譽後代。他的文章、書翰、正直、辭辨、義烈等都稱絕一時。他也被後人稱為“書中仙手”。太宗將行書入碑版,李邕則大力行之,其行書如華嶽三峰,黃河一曲,《宜和書譜》對其藝術進行了概述:“邕初學,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既得其妙,複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裴休見其碑雲:‘觀北海書,想見其風采。’大人之才術多不兼稱:王羲之以書掩其文,李淳風以術映其學。文章書翰俱重于時,惟邕得之。當時奉金帛而求邕書,前後所受巨萬餘,自古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觀邕之墨蹟,其源流實出於羲之。議者以謂骨氣洞達,奕變如有神力。斯亦名不副於實也。杜甫作歌以美之曰:‘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為世之仰慕,率皆如是。”故人有“右軍如龍,北海如象”,“右軍如鳳,北海如鷹”之語。其行書以《李思訓碑》、《麓山寺碑》為代表。陸柬之,初唐行書大家,他與虞、歐、褚齊名,並稱“四子”,張懷《書斷》評其日“中年之跡,猶有怯懦,總章以後,乃備筋骨,殊矜質樸,恥夫綺靡”,“尤善運筆,或至興會,則窮理極趣”。其所書《頭陀寺碑》、《急就章》、《龍華寺碑》、《武丘東山碑》,名重一時,或惜皆不傳,惟《書陸機文賦》一卷傳世。歷代書法家均視此卷為瑰寶。唐代傑出的書法家顏真卿,不僅楷書藝術博大精深,而且在行書上也有極高的成就。他的行書雄健剛強、氣勢磅礴,不追求雕琢之氣,而滲透他那剛正的性格、豪放熾熱的情感。其著名行書作品有《祭侄稿》、《爭座位帖》、《劉中使帖》等。字體挺拔、氣骨情真,為歷代書家所頌。宋代米芾號稱《爭座位帖》為顏書第一。元人鮮於樞把《祭侄稿》評為天下第二行書,有人將此帖同王羲之《蘭亭序》並列為世之“雙璧”。《祭侄稿》,全稱《祭侄季明文稿》。安史之亂,顏真卿和其兄顏呆卿起兵討伐叛軍。常山被陷,杲卿父子被害。顏真卿無比 悲憤,一氣寫完追祭文稿。其字體寬博,雄健多姿,行之急切,多用渴 筆,存篆籀氣,圓轉厚重。清王頊齡跋雲:“魯公忠義光明,書法冠唐 賢。片紙隻字,是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 鬱結,豈止筆精墨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 楊凝式是五代時期傑出的書法家,人稱楊少師,又因其瘋顛,故 亦被世人稱為楊瘋子。他的行書改變了唐尚法的舊規,開創了一種 新奇矯健的自家面目,對後世影響很大。蘇東坡在評其書法時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餘緒,此真可謂書之豪傑”。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余曩時至洛師。遍觀僧壁間楊少師書,無一不造妙入微。此書蓋當與吳生畫為洛中二絕。”可惜真跡極難見到,現傳世的墨蹟,有《韭花帖》、《夏熱帖》、《神仙起居去》、《盧鴻草堂十志圖跋》、《新步虛詞》等數種,天真爛漫,筆跡雄傑,落紙雲煙,造微入妙。黃庭堅詩雲:“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誰知洛陽楊瘋子,下筆便到鳥絲欄。”
蔡襄精于書法,卓冠一時,被譽為宋代四大家之一。宋徽宗非常喜愛蔡襄書法,稱其書“包藏法度,停蓄鋒銳,宋之魯公也”。范大年在蔡襄《居京帖》跋中說:“國朝以來,評書指為第一,殆非過論。”蔡襄四體皆能,猶以行書最精,留世行書作品有《扈從貼》、《二帖》、《暑熱》等等。宋歐陽修在評蔡襄書法時說:“吾謨書獨步當世,筆有師法,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
蘇軾為“宋四大家”之一,以行書見長,博采眾家之長,自成一家。早年行書工整秀麗,中晚年學習顏李之後,行書變得體勢寬博,用筆豐腴跌宕,點畫厚重,氣勢雄渾豪放,有飄逸瀟灑之風,天真爛漫之趣。其行書傳世墨蹟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與葉夢得書》、《榿木詩》等。其中以《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為其行書精品,歷來被世人所推崇。董其昌評《赤壁賦》帖說:“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
黃庭堅,後人多稱其為黃山谷,以其“新俏瘦硬,清雄雅健”的書風在“宋四大家”中獨樹一幟。他行、草、正書三體俱妙,各呈百家面目。當時有“山谷翰墨滿江南”之說,對後代影響深遠。元代趙孟兆頁說:“黃太史書如高人勝士,望之令人敬歎。”近代康有為說:“宋人書以山谷為最,變化無端,深得《蘭亭》三味。”也有評黃書為“清圓妙麗,引繩貫珠。”其行書的代表作品為《範滂傳》、《松風閣詩》、《經伏波神祠詩》等。米芾,“宋四大家”之一,有“米襄陽”、“米南宮”、“米海嶽”之稱。因其舉止癲狂,又有“米癲”之稱。米芾書法,各種字體兼精,以行書成就最高,代表作品有《蜀素帖》、《苕溪詩帖》、《方圓記》等。 元代趙孟兆頁,比肩于顏、柳、歐。行書以《蘭亭十三跋》、《韋蘇州詩》、《洛神賦》等為代表。《洛神賦》卷清新妙麗、神韻悠遠,用筆圓括、遒勁,飛動飄逸,起筆收筆的變化極其微妙;結體舒展靈秀,綽絢巧麗;行氣貫通,上下連屬,大小參差,富有節奏韻律。
元代鮮於樞獸行草,有南趙北鮮之美譽。其代表作品有《韓愈進學篇》、《大字詩贊》、《千字文》、《蘇軾海棠詩》等。《韓愈進學篇》這件書法作品,章法疏密明朗,墨色富於變化,線條厚重圓轉,氣韻和諧生動,字字相生,映帶生姿。在氣勢上,一瀉直下,氣吞河漢,天籟自然。明代文征明以行書見長,他的行書作品主要有《文信國詩》、《滿江紅》、《赤壁賦》《行書心經》、《縢王閣序》等。其行書用筆,法度精嚴,極少失度現象,中、側鋒運用自然得當,深得筆勢勁健之妙。明代董其昌,最為世人所推崇的,是他的行書。他的行書,靈秀天然,少有雕琢;墨色清潤閑淡;結字奇宕瀟灑,章法寬綽而不凋疏。董其昌的行書傳世甚多,代表作有《書宋詞冊》等。
清代的傅山、王鐸、鄭板橋、何紹基都是行書大家。傅山行書圓轉自如,天真爛漫;王鐸的行書氣勢連貫,節奏強烈,鄭板橋的行書隸、楷參半,間行、間草。何紹基的行書宗法顏真卿的《爭座位帖》和《裴將軍詩》,卓然自成一家,世有“何體”之說。有人評其書說,“行體尤於恣肆中見逸氣,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壯牛鬥力,筋骨湧現。忽又如銜環勒馬,意態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