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觀止
草書,是人們為了書寫便捷而創造的一種筆劃連綿、結構省簡的字體。草之本意,在古時含有草率、急就、草創、草稿,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草書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起源於西漢元帝時黃門令史遊作《急就章》,因名“章草”。也有說是東漢章帝愛好這種書體,因而得名。唐張懷瓘說:“章草即隸書之捷。”因而章草還保留了某些隸書筆劃形跡。章草產生于秦末漢初,盛行兩漢魏晉,唐始衰落,元明復興,入清沉寂,清末又再中興起來。漢朝,杜度是史載最早的章草藝術家,崔璦也以章草稱著,時人並稱“崔杜”。張芝章草學杜、崔,又有出藍之譽。三國時,皇象章草冠絕一時,鐘繇也擅精此體。西晉,索靖的章草藝術登峰造極,和衛瓘並稱“一台二妙”。東晉,羲獻父子、衛鑠俱是探諳章草能手。唐宋時,書家輩出,但工章草者絕少,章草之法若存若亡。元朝,惟趙孟 兆頁復古工章草。明朝,以“三宋”稱著,其中宋克獨善章草。清末, 章草復興,湧現出了沈曾植、王薳等一批章草名家。 杜度是章草的創始人,而章草又被漢章帝用以作為朝廷奏事的 書體。《書斷》列杜度章草為神品,評雲:“杜度善草,見稱于章帝,上 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書品》則說:“杜度濫觴於草書,取奇於漢 帝,詔後奏事,皆作草書。”可惜的是,他的書跡早佚。衛恒評其章草“東字甚安,而書體微瘦”。也有人說:“伯度章草,時稱聖字。”
崔瑗,章草師法杜度,被稱為草賢。他著有書法理論專著《草書 勢》,歸納出草書“纖微要妙,臨事從宜”的命題。崔瑗的章草,“師于杜度,媚趣過之”。杜度的章草收筆穩健有力,崔瑗的章草則增加了 秀逸嫵媚;杜度的字瘦勁,崔瑗的字濃麗。
張芝,字伯英,被稱為“草聖”。他杜絕仕途,寄情藝術,“尤好草書,學崔杜之法,家之衣帛,必書而練。臨池學書,水為之黑;下筆則為楷則,號匆匆不暇草書,為世所寶,寸紙不遺”。後人把學習書法叫做臨池,其典故就是從這裡來的。韋誕學張芝書,贊其曰:“超前絕後,獨步無雙。”王羲之論漢魏書跡,首推鐘繇、張芝,以為其餘不足。常雲:“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唐李嗣真《書後品》列張芝書為逸品,曰:“伯英草似春虹飲澗,落霞浮浦;又似沃霧濡,繁霜搖落。”張芝的章草成就超過了杜崔,其章草書跡有《消息帖》、《淳化閣帖》等。
三國時皇象工書,尤善章草。《書品》列其章草為“上之下”。其 傳世的章草作品有《急就章》、《文武帖》、《頑帖》等。《急就章》筆勢 緩紓自然、勁氣內斂,實而不拙,文而不浮;字形偏方,結字寬博,靜中 寓動,基本筆劃平直,也有連筆環繞,形成屈曲盤繞之勢,“似龍蠖蟄 啟,伸盤複行”。劉宋羊欣曰,“皇象能草,也稱沉著痛快。”張懷瓘評 說:“體明(皇象)章草雖相眾而形一,萬字皆同,各造其極。”
在西晉書壇上,索靖的章草可為第一。索靖,字幼安,人稱索征西。《書斷》列其章草為神品,八分為妙品。謂:“幼安善章草,書公韋 誕,峻險過之……觀其雄勇欲陵于張(芝),何止于韋誕,”時人評謂:“精熟至極,索不及張,妙有餘姿,張不及索。”從“歐陽詢觀靖碑三日 不去”,“王廙綴衣靖書南渡”的書林佳話,可知其書為世人所重,“學者如雲”。索靖傳世書跡有《月儀帖》、《出師頌》、《急就章》等。《月儀帖》是其代表作。其書矩度完備,下筆有由,故有“瓘筆勝靖,然有法度遠不及靖”之論。古人形容其字“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似雪嶺孤松,冰河危石”。索靖也自重其書,喻為“銀鉤蠆尾”。此帖用筆變化莫測,結字千姿百態,捧帖品味,令人愛不釋手。趙孟兆頁是位各體均能的書家,其傳世的章草書跡著名的有《急就章》、《六體千字文?章草》。趙孟兆頁的章草全從規矩中來。結字基本上是皇、索的體勢,其書圓熟精美有餘,而質樸遒勁不足。宋克擅長楷行,而以章草最為得意。宋克的最大功績在於重振章草之法。于右任在《跋宋克杜甫北游詩》中雲:“當章草消沉之會,起而作中流砥柱,故論章草者,莫不推為大宗。”其章書的代表作有《急就章》、《杜甫北遊詩》。梁啟超評曰“子昂諸體微傷軟美,仲溫榘鐘鑊王,達以勁氣,龍跳虎臥,仿佛遇之,可謂復古而能變。”今草是由章草結合新興的楷法,發展而形成的草字體,為與章草區別,所以叫做今草。唐張懷瓘在《書斷》中說:“伯英(張芝)學崔杜之法,溫故知新,因而變之成今草。”張芝創立了今草,從張芝起,後繼大家代出。
張芝之所以被稱為草聖,一是因為他的章草“超前絕後,獨步無雙”;二是因為他是今草之祖。張芝今草“如流水速,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色,神化自若,變態不窮”,“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而隔行”。其作品較為罕見,有《急就章》、《冠軍帖》等。對後世影響較大。
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在今草上也是有很大貢獻的,和他們的行書一樣,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二王的書風雖是一脈相承,但各有不同。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了務求簡約的一種風格,獻之的草書也基本相同,但在書寫上則少於提按,字緊而行疏,而羲之則不然,字疏行亦不緊,盡可能不作連綿,獻之則連綿頗多。王羲之的草書可以其《十七帖》為代表。
智永,王羲之的七世孫,擅楷書、草書。相傳他在所居的永欣寺的樓閣上,臨書40年,手寫了《真草千字文》800餘本,送給浙東諸寺收藏,光是寫禿了的筆頭就裝了10甕,並將其埋於地下,還親自寫了銘志,即所謂的“退筆塚”。人們聞說智永書法精湛,爭相來寺索求墨寶。人多得猶如集市一樣,因此智永的門檻也被踏壞了,於是他就用鐵皮把門檻包起來。《真草千字文》是流傳于世的智永草書和楷書的代表作。
今草至唐張旭、懷素等書法家益為狂放,稱為狂草。
張旭,人稱張長史,精曉楷法,草書最為知名。唐文宗曾下詔,把李白詩歌、裴曼舞劍、長史草書稱為三絕。李白曾寫詩贊他:“楚人盡道張某奇,心藏風雲世莫知。三吳郡伯皆顧盼,四海雄俠爭追隨。”張旭性嗜酒,每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有時竟以頭髮濡墨而書,清醒後,連自己都覺得神妙,故人們稱他為“張癲”。他才情奔放,與李白、賀知章等結為酒友,杜甫曾寫《飲中八仙歌》,其中有句雲:“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被時人稱為“草聖”。
張旭一方面承“二王”今草之術,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法接張芝狂草之藝,創“一筆書”,其狀奇險,有迴圈之趣。據傳,張旭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並自此草書長進。杜甫詩雲:“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氣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燿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青光。”張旭把公孫大娘舞劍器那股淩人的氣勢,飛速的動作,運用到書法行筆的輕重疾徐上,從此寫出的草書,上下貫通,迂回流連,瀟灑磊落,奇麗驚人,變化多端,神奇莫測,形成張旭“狂草”的獨特面目。
《唐書》本傳說:“後人論書,歐虞褚陸皆有異論,至旭無非短者”,這在書法藝術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張旭傳世的書跡不多,草書以《肚癰帖》、《古詩四帖》為著。
懷素,唐代繼張旭之後又一位極有影響的大草書家。在性情上他與張旭有“旭癲素狂”之稱。他亦好飲酒,及酒酣興發,揮毫疾書如飛瀑千尺,奔放飛動;圓轉之妙,宛若有神。他用筆圓轉相通,頗具篆書意味,常縱其筆勢,真可謂奇觀。懷素喜瘦,筆劃單純明朗,參以篆籀意,使字具有聳拔之勢,如“風馳電掣”,如“飛花散雪”,如“寒猿飲水”,如“壯士拔山”,被稱為“篆”。懷素也被時人稱為“草聖”。懷素一生留下不少書跡,現有《食魚帖》、《論書帖》、《苦筍帖》、《自敘帖》、《聖母帖》等。 孫過庭,工正、行、草書,尤以草書為優,傳世作品有《千字文》、
《書譜》、《景福殿賦》,其中《書譜》為代表。《書譜》文書俱絕,字數多,規矩嚴,姿態美,歷來被人們奉為學習草書的最佳範本。 賀知章,自號“四明狂客”,是當時有名的“飲中八仙”之一,文書俱佳。賀與張旭是忘年之交,且兩人都以草書著稱。宋施宿《會稽志》雲:“賀知章常與張旭游於人間,凡見人家廳館女牆及屏障,忽忘機興發,落筆數行,如蟲篆鳥飛,雖古之張(芝)、索(靖)不如也。”賀知章的“狂客風流”體現在書法上,就是縱情草書。竇眾在《述書賦》中這樣評價:“湖山降祉,狂客風流。落筆精絕,芳嗣寡儔。如春林之絢彩,實一望而寫優。雍容省闥,高逸豁達。解朝服而歸鄉,斂霓裳而辭闕。”唐代大詩人李白、劉禹錫、溫庭筠都曾寫詩讚美他書法的浪漫美,“筆縱龍虎騰”,“筆力道遒,風尚高遠”,“落筆龍蛇滿垣牆”。其傳世墨蹟有《孝經》,現藏日本皇宮。
黃庭堅的草書如同他的楷書、行書一樣稱譽於後世。從他的草書代表作《諸上座》、《李白憶舊遊》、《花氣詩》等可見其草書以篆勢入筆,力送到端,點畫別致,飄然婉美,“肥筆有骨,瘦筆有肉”,婉美遒勁,意態縱橫。特別對“點”的運用,大膽潑辣,別開生面。祝允明,號枝山,與唐寅、文征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其狂草書,尤為當世所重。文嘉跋《前後赤壁賦》說:“枝山此卷點畫狼藉,使轉精神,得張癲之雄壯,藏真之飛動,所謂屋漏痕,折釵股,擔夫爭道,長年蕩槳等法意鹹備。”其晚年書法,“出入變化,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
張瑞圖,明末著名的書法家,擅長草書。從其草書作品《驄馬行》 可以看出,其書用筆淩空取勢,如鷹捕兔,大起大落,起筆處以露鋒為主,果斷利索,所以他的字顯得峻峭險勁,字勢雄強,既有飛動之感,又能入木三分,如錐畫砂。在章法上,張瑞圖把行距拉開,而字與字之間相當緊湊,形成了章法上鮮明的對比。另外,其書在圓轉處多用方折,突破了草書古來多用圓轉的筆法,在技法上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其傳世的墨蹟較多,除上面介紹的《騁馬行》外,還有草書《後赤壁賦》、《樂志論》等作品。
文征明,各體兼工,尤精草書。其草書猶如風舞瓊花,泉鳴竹澗。傳世草書作品很多,如《玉泉千尺瀉》、《文征明四體千字文》、《桑母王安人墓表》等。
傅山,明清時期的書法家。他的書法傳統功底深厚,篆、隸、楷、行、草無一不精,其草書可謂別具風格,自成一派。他在書法上提出了“甯拙毋巧,甯醜毋媚,甯支離毋輕滑,甯真率毋安排”的理論,在書法審美上,是一個重大開拓。他的草書筆致多變化,結體多險絕,通篇佈局多密。
王鐸,明清之際書壇鉅子。他的草書有著鮮明的個性和時代色彩。造型奇絕險勁,姿縱奔逸,骨力風神,豁達大度。結體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于高古典雅之中展現其新。字與字之間,多有遊絲連綿,其映帶極為講究。縱橫牽掣,張弛有節,縱而有斂,斂而不滯。他對於草書的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貢獻。但他卻謙遜地期望:“我無他望,所期後日史上,好書數行也。”中國書法史上確有他的“好書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