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欣賞

       談論書法欣賞,先要具備兩個要素:一方面要有相當書寫實踐經歷體驗;另一方面還要大量接觸古今各種書跡碑刻。有了實際感受, 才能進一步提高到理論上來分析論評。因而,要經常臨摹,才能體會 和欣賞作者書法的意境和意趣。臨摹要基本達到“貌似神似”,所謂“貌似神似”就是不僅要在基本運筆速度、節奏、轉折、方向、鋪陳方面 模擬作者的動作,同時還要揣摩作者寫時的心情、力量甚至神態表 情,只有達到這樣的深度,臨摹作品才有可能達到“貌似神似”。臨摹 本身就是一種以墨蹟傳記的方式來達到與作者心理、動作上的默契 的一種欣賞過程。所以說,要學會欣賞書法或提高欣賞水準,沒有一 定的書寫感受和實踐是不可能實現的。
       如果說,多寫能促進欣賞向縱深發展的話,那麼多看、“讀帖”則 可幫助欣賞者博覽縱橫,會群妙于一心,所謂“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 曲而後知音”。
       經歷了幾千年而形成的博大的書法園地,姹紫嫣紅,品種繁多, 形成各種各樣的風格和意境,“漢魏有鐘張之絕,晉末有二王之妙”, 唐有虞歐褚薛旭素顏柳,宋有蘇黃米蔡……“或如壯士拔劍,或如婦 女纖麗”,各自爭奇鬥豔。如果能開闊眼界,博采眾美,才能在心中確 立多種審美標準。通過博覽,也會知道對很多傳世作品的評價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隨欣賞者品性好惡不同,欣賞活動也是有個 性的。只有通過心手相應的書寫和創作,才能感受到作者的造詣匠 心,通過眼耳結合的廣覽和博聞,才能為自己樹立正確的觀賞觀打下 堅實的基礎。
        在多看和多寫的基礎上,再來談書法欣賞。但在此之前,還有一 條必先確認,那就是:欣賞並無一定簡明標準可循。 欣賞書法,是觀者與作者的心靈交流。“書者心乏跡也”,作者“達其性情,形其哀樂”,“氣骨當真勉,規模不必同”,觀者通過“筆走 龍蛇”形成的痕跡,感受作者的審美造型、體味作者書寫時的胸臆情 懷,同時還要發揮聯想和創造。具體的意味只能是“如魚飲水,冷暖 自知”。同時,書法的欣賞是多角度的、多側面的。在全面、寬容的前 提下,欣賞應該注意分辨高與低,特別是“雅”與“俗”的區別。楊凝式 書法“如橫風斜雨、落紙雲煙,淋漓快目”;鄭板橋書法像“亂玉鋪階”,“下筆別成一家”。欣賞了這樣的“至味佳餚”,再與一般作品相比,其 雅俗高下,就一目了然了。所以古人常說“入手須高,取法於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不免為下”。
        欣賞書法作品重要的原則之一是要著眼於總的“神采”和“意境”。精神之外,就要涉獵具體的筆墨形式,在運筆方面有力量,形態方圓,疾澀、潤燥,斷連等方面的講究並有“筋、骨、血、肉”等比喻形容。總的來說,是入紙深沉,氣力內含,墨韻圓潤,不飄不滑。在字的結構方面,首先是合理,緊湊、勻稱,在組成一個字的筆劃中,還須有呼應、向背、揖讓、對比的內在聯繫,不能有“人為安排”的痕跡。在結構上,最重要的是統一和聯繫,種種變化都納入字的整體的節奏韻律之中,字才顯得合力而生,虎虎有生氣。除筆劃結構之外,更重要的又在通篇章法的默契和造詣,集字而成篇,“或攢翦而齊整,或上下而參差”,必須渾然一體,一氣呵成。另一方面,章法要求“氣韻生動”,還要特別講究“虛實”的追求。筆劃的粗細、方圓、重輕、濃淡、燥潤,字與字之間的大小、長短、闊狹、斜正、參差、揖讓、疏密,以及通篇墨色與空白的對比,相互作用,都是形成“虛實”的可變要素。只有“虛實相生”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書法妙作。形式的美妙,還須和書寫的內容相結合,這是欣賞書法特別要注意的問題。關於書法欣賞,現在有些潛心研究者還歸納出各自不同的原則作為駐足的根據。有人從矛盾對立統一的對立面上著眼,如從書法表現的“行與留,曲與直”、“違與和”、“主與次”、“奇與正”、“虛與實”等角度來體會用筆造型的複雜性和對抗性。有的按西方美學的分析習慣,把書法的藝術感受分列為“形態美,質地美、韻律美、力感美、氣勢美、結構美、章法美、風格美、自然美等十大特徵。也有人總結出簡明的口訣,按“理通、力遒、形美、韻勝”來分別說明個人對書法鑒別的習慣。欣賞一幅書法作品,不僅要一個字一個字地看,而且要把它當成一個藝術的整體看待,也就是分析它的章法。章法即通篇書法作品的藝術處理方式。一般來說,一幅書法作品的章法生動,就能吸引觀賞者;而結體的優美,筆劃的精緻,使作品耐看。
        什麼樣的章法才符合美,是有共同原則的。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在其《書譜》所說的“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是對書法藝術章法形式美的高度概括,也可以說是欣賞章法的總原則。章法的形式有多種形式,但總的歸納起來,大致有縱成行,橫成列;縱成行,橫無列,縱無行,橫無列三種形式。在分析和欣賞書法作品的章法時,必須對虛實的處理得當與否著重注意,因為它對章法成功與否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清代書法家鄧石如的“計白當黑”,就是體現書法藝術虛實結合的美學原則的很有代表性的精論。
       欣賞書法,還必須知道,落款、印章也是組成作品章法的有機部分,同樣不能忽視。款識是正文以外的交際文字,有“單款”和“雙款”之分。另外字數多的款叫“長款”,字數少的款叫“窮款”。款落得好,能使作品增輝,與正文相得益彰,做到主次分明,虛實相安,和諧統一。書法作品上的印章,除了起標明作者的作用以外,還能使整幅作品“提神”。印章用得恰到好處,起錦上添花的作用;若用得不好,則有如畫蛇添足。
       欣賞書法,必須注意其氣韻。“氣韻”這個詞產生于晉朝,當時有一種社會風尚:人們在考查一個人的品行和學識時,不光要看其形體美,還要透過形體美品味他的神態、儀致、氣質等精神狀態方面給人的感覺。東晉顧愷之就提出畫人物要“以形寫神”;南齊謝赫也提出了“六法”,在“六法”中列居首位的就是“氣韻生動”,這是品評書畫作品藝術水準的重要標準。
      書法作品要有意境,要傳神,要抒情,這“意”、“神”、“情”,三者合為“氣”。書寫過程就是聚氣,就是把作用胸中的浩然之氣運于筆端,書法作品就是靠這吐露出來並表現於形的“氣”去打動欣賞者。“氣”是一篇書法作品的支柱,歷代書法家都非常強調骨氣。不僅整體上要有一個大的氣勢,每一行,每一字,也都要有氣。
        書法家用每一個點畫和字形的變化感染觀眾,從而產生無聲的、優美的感受,使欣賞者感到餘味無窮,這就屬於書法的“韻”。
      氣和韻是書法藝術的靈魂和生命,無韻之氣,枯燥無味,無氣之韻,散沙一盤,氣為統攝全篇的內在聯繫,韻為全篇的感情光環。“氣韻生動”不僅是創作的追求,而且也是評論一幅書法作品的重要標準。唐朝張懷瓘在《文學論》中說:“深識書者,唯觀神采,不見字形。”王僧虔在《筆意贊》中也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昭于古人。”
        在中國書法史上,對人品與書品的關係的論述,把書法藝術的欣賞審美意識提到更高的層次。書能修德,德能養書。人品是指一個人的品格、道德、情操等方面;書品,則是指書法家的造詣及書法作品的層次。南梁書法評論家庾肩吾《書品》一書,將漢至齊、梁能真、草者123人分為九品;唐代書畫家李嗣真作《書後品》又把書法家分為10等,並提出“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的見解,在書法中把德推到了極高的位置;張懷瓘在《書斷》中提出“神、妙、能”三品的評書標準。南宋姜夔認為,書法之風神,第一必須人品高,而其他因素次之。到了清代,包世臣又將書家分為“神、妙、能、逸、佳”五品。從書品論著中可以看到,書品不盡評書,而是兼評其人,以書觀其人,以人觀其書。縱觀歷代那些彪炳千秋的大書法家,大都是高風亮節,心豁達,氣宇豪放之人,因而對其都有較高的評價。對那些書藝尚可,但品行不端的書法家,卻列入另冊。如蔡京雖書入佳品,自成一法,但終因人品低下而被人們所鄙棄。
       總之,由於書法是一個巨大的藝術寶庫,積澱了幾千年中國文化的傳統審美精神,從大體上,可以按自己各自的習慣來淺嘗它的豐腴甘美,挖掘開發,在此基礎上又可以結合不同的思想文化斷面和線索把欣賞水準推向更高的層次。“雖離方而循圓,期窮形而盡相”,書法欣賞的深淺,最終將取決於欣賞者本人的胸襟眼光。

下一篇:草書觀止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