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的基本常識
中國古代的雕塑藝術,曾經達到很高的成就。聞名中外的雲岡,龍門、麥積山、敦煌等石窟,和難以數計的寺廟中的菩薩、佛像,歷代皇帝陵墓前的石刻,以及考古發掘中出土的大批陶俑都可以證明這一點。特別是近些年來考古發掘的新成果,如河南安陽小屯婦好墓出土的近600件玉雕,以及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從歷史狀況和現存的大量的雕塑藝術遺產來看,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成就,比較集中地體現在陶俑、陵墓雕刻和佛教造像這三個方面。這些雕塑作品,是體現特定時代一定階級的信仰、崇拜,或是紀念某種功績的產物;同時,對於我們瞭解和認識當時的社會、研究當時的美學思想和審美形式及其所取得的藝術成就,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什麼叫雕塑呢?雕塑是雕刻和塑造的總稱。一般以硬質材料來刻制的稱雕刻,如石雕、木雕等。用軟質材料來塑制的為塑造,如泥塑。雕塑和繪畫一樣,都是一種造型藝術,但它們又是有明顯區別的,繪畫是在畫面上用線條、明暗、色彩以及透視關係等手段來描繪形象,使觀者造成幻覺而產生立體感和空間感的一種藝術。而雕塑 則是用一種可雕可刻的材料(如石、骨、牙、木、金屬)和一種可塑的材 料(如黏土、石膏),採用雕、刻、塑等手段,來製作出具有實在體積的藝術形象。因此,它是一種有可觸感覺的藝術。雕塑因觀者的視點 不同,放置地點的高低和光線不同,以及雕塑本身採用的材料不同, 還會使人們產生各種不同的藝術感覺。因此,有人把它稱為“視覺藝 術”或“觸覺藝術”。又由於它佔有長、寬、高的三度空間,因此亦名
“空間藝術”。
雕塑按照不同的形式,可以劃分成不同的類別。 按照雕塑最基本的形式來劃分,雕塑可分為圓雕和浮雕二種。圓雕的特徵是完全立體的,它不附著在任何的背景上,觀者可以從多 方位、多角度去欣賞它。它包括頭像、半身像、全身像、群像以及各種動物等類型的造像。如西安秦始皇陵兵馬俑,就是我國傑出的古代 圓雕作品。浮雕是指在平面上雕出形象浮凸的一種雕塑。如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身下的漢白玉雕刻,就是屬於浮雕。浮雕的應用範圍很廣,因用途不同,在表現方法和藝術處理上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不論屬哪一種浮雕,觀者都不能從四周去看,只能從正面去欣賞。浮雕的特點是在平面的底板(堆平的石板、泥板或木板)上塑造或刻制形象,表現物件形體的長寬比例不變,形體的輪廓近似繪畫。由於它佔據空間少,應用範圍廣,故與繪畫更有相通之處。
浮雕常以壓縮多少,形體凹凸的高低厚薄程度,分為高浮雕或淺浮雕(也稱薄浮雕)。高浮雕與淺浮雕是相對而言的,一般說,壓縮後形體凹凸在圓雕1/2以上的,可稱為高浮雕,不到1/2的可稱為淺浮雕。如我們使用的硬幣以及各種紀念章等,用的都是淺浮雕。
雕塑若以安置的環境分,又可分為室內雕塑和室外雕塑兩大類。室內雕塑是完全安置在建築物內,它分大型和小型兩種,大型室內雕塑指廟宇彩塑及各種接近真人大小的雕塑。如軍事博物館內大廳的毛澤東石雕像,民族宮大廳四壁的立幅大浮雕等。它們安置在室內,位置固定,但往往作品的自然光源效果欠佳,多以燈配製來補助。小型室內雕塑,一般指小於真人的雕塑。由於體積小,可隨時移動,也沒有固定的光源。小型室內雕塑便於用多種材料製作,如木雕、石雕、鑄銅、燒瓷、彩塑等等,因題而異,因需而取,從而在表現手法上更易百花齊放、絢麗多彩。
室外雕塑則泛指長期安放在建築物室外,如城市街道、廣場、園林建築群、遊覽勝地等用硬質材料製作的雕塑。它包括我們常說的城市雕塑、園林雕塑、室外紀念性雕塑、裝飾性雕塑等。它的特點是空間廣闊、光源漫射。因此,在塑造上則要輪廓清晰、塊面強烈、注意朝向。又由於它還有永久性和強制觀眾欣賞的特點,不好的作品就會帶來極壞的影響,又不易拆去,故須以歌頌美的行為、體現美的心靈、美化美的環境和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內容為題材。好的作品能起到美化城市環境外貌的作用,有人稱之為“城市的眼睛”。
對於雕塑的種類,從古至今在中國形成了五大傳統雕塑,即泥塑、陶瓷、石雕、木雕和銅鑄藝術。
先看泥塑。泥塑也稱“彩塑”,其主要製作材料是黏土。顧名思義,黏土就要求黏,特別是對於精巧複雜的構圖,泥質則更加講究。深挖的河泥、塘泥,沙質少、質地細、黏性強,都可以看做是理想的塑造材料,有些山區的黃土、瓷土,是用來燒制磚瓦的,也可以用來作泥塑的原材料。我國寺廟裡許多金碧輝煌的神佛塑像,基本上都是用這些東西製成的。不要看它們個個神秘威嚴,一副不可一世的樣子,如果打碎一看,全都不過是一堆泥土。它們的製作程式是採用黏土、纖維(麥秸、稻草、棉花、木材等)、河沙作材料,經過塑造成型後,再陰乾、打磨、上粉底,最後在粉底上施彩繪。這類作品主要是在廟宇和石窟中,如敦煌莫高窟及麥積山石窟的神佛,均屬此類作品。此外,無錫的“惠山泥人”及天津的“泥人張”,也是很具特色的泥塑作品。再看陶瓷,它也是由黏土,或以黏土、石英等為主要原料,經成型、乾燥、燒制而成的。我國陶瓷藝術的歷史非常悠久,遠在新石器時代,就已有風格粗獷、樸實的灰陶、紅陶、白陶、黑陶和彩陶等出現。東漢時期瓷器創制也出現了。唐代陶瓷的製作技術和藝術創造達到高度成熟,“唐三彩”陶瓷雕塑在雕塑史上盛名遠播。宋代制瓷業蓬勃發展,名窯湧現。明清時代陶瓷製作技術又有所突破,我國的陶瓷業至今仍興盛不衰。宜興的紫砂壺、石灣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鎮的柳葉瓶等,均聞名於世。還有木雕。木雕的原材料當然是用木料,常用的有楠木、樟木、柏木、黃楊、龍眼木、紅木、梨木、桑樹根等。木雕一般利用木料本身自然的特點去尋找材料內在的表現力,因材施藝,量形取材,在藝術上形成獨特的風格。我國有悠久的木雕傳統,如楚墓木雕的考古發現及民間魯班做木雕的傳說等。但是由於木雕本身的特點,木質材料易於腐朽和焚燒,所以木雕傳世不多,其製作使用也不及泥塑、石雕那樣普及。
石雕,也稱“石刻”,它的材料一般採用大理石、花崗石、惠安石、青石,壽山石等。石雕在我國的雕塑史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運用也相當普遍。由於石雕的原材料得諸自然,且能長期保存,故石雕成為大型紀念性與裝飾性雕刻的主要藝術品種。如我國古代的大型石窟、摩崖、陵墓雕刻與建築雕刻等,絕大多數都是用石雕成,而且大量保存至今。至於銅鑄藝術的情況,我們在青銅雕塑一節的內容中介紹,這裡就不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