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柳氏民居風格特點

  柳氏民居,位於沁水縣城西南25公里處曆山腳下的土沃鄉西文興村,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保護對象為典型的明清建築及唐末至清代以來的古建築群、木雕石刻、名人碑文、書畫工藝、壁畫、皇賜金匾、石器雕物等等。

  柳氏民居,原為河東解州鎮(今運城永濟縣解州鎮)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史稱“永州司馬”的柳宗元後裔的宅第。當年,柳宗元參與王叔文派政治革新運動,遭迫害被貶。其親屬為逃避“滅絕九族”之害,使分散躲避,此為一大支系。唐宋時,始祖自河東徙沁。柳氏民居初建于唐末,後歷代均有擴展,盛興於明清兩代,其聲名顯赫,長達六百多年,延續了兩個多世紀。據柳氏家譜記載,“家田千頃,路有萬里,京歸吾府,勿宿異姓”,子孫承繼至今已二十六世,親族分佈極為廣泛,歷代曆世居官累累,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廣大深遠。1942年,在沁南抗日縣政府領導下,打土豪、分田地,西文興村的世襲柳府始變為民宅至今,故稱為柳氏民居。

  柳氏民居,座落在西文興村東一條南北走向的山梁上,依山勢高低,座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占地面積30餘畝。始祖食邑為中條道中百頃良田,奴僕百余……。它依託北山之起勢“鳳凰單展翅”,座落後灣為“二龍戲珠”,左靠東山名“三台左抱”,右倚西嶺為“九崗右環”,面壁曆山近帝家,近傍洞水繞府行。四周青山綠野,林木森森,雜花吐芳,清新秀麗,為典型的明清莊園古建築。藏龍臥虎,豪門旺族,一派氣吞山河之氣勢。由於歷史、地理、交通、自然等諸多原因限制,歷經多代未造成大的破壞,至今仍保存有明代以來的六個完整府第。每院均為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式建築。內府區為全封閉式,只留有西南角的府門樓和東北角的磚拱門可進出,且府區中建有球環形路可通大府。外府第為半封閉式,西部敞開出入。

  該民居東靠西文興河,南臨山谷,其東部的南北兩端,因地勢低築有高大防護牆,牆下是磚窯式建築,面朝村外。窯門外是走廊,約三米深,兩米寬。上部為磚房,面朝西,建有木柱花欄、鏤雕過亭、脊獸祥物。中間緩坡處往東走向為出村通道。莊園南臨山谷處石牆高築,西、北部為磚牆高築。柳氏民居建築在東南高牆之上、西北高牆之下之間的大平臺之上。柳氏民居建築共分三部分。村東端為外府區,包括柳氏詞堂、虞帝廟、文廟、紙帛樓、天子殿、聖廟、柴房和左、右過亭等;村北端為內府區,包括府內環形小街、小戲臺、司馬第、中憲第、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樓、地道口、賞景亭、觀河亭、後花園、府門樓等;中間區為內外府相接處,主要是文昌閣、校場、府外門樓和兩個高大壯觀的石牌坊構成的內街。

  內府設有鐵絲網、警鈴、地道、防火牆等,防護設施,至今猶存。外府依據高牆建築和過亭作防禦。內府的八個府匾“行邀天寵”、“承德第”、“武德第”、“司馬第”、“中憲第”、“河東世澤”、“青雲接武”、“中憲大夫”,古痕斑斑,至今猶存。另外,在距西文興村北約一公里處的老墳溝,便是規模宏大的柳氏祖墓陵。如今,柳氏族人遍佈九鄉十八村,更顯旺勢。

  柳氏民居,就其建築規模、藝術、工藝品質、建造技術來看,建造工藝水準極高,佈局結構精巧,磚木結構十分堅固。從門、窗、過亭、簷頭、樓道的斗拱、勾簷、浮雕、門匾、楹聯、繪畫、木刻、石雕、書法的裝璜、佈局上看,其觀賞、研究的價值好于喬家大院,且保存下來的文物之多之好在我省少見。據考證,目前有宋代理學家朱熹的書法碑一通,明代文學家王陽明的書法碑二通,明代曲江書法家方元煥的草書碑刻四通,明戶部侍郎、吏部尚書、可樂山人王國光詩作碑刻一通,明代內閣協辦大學士田宜奄的詩作碑刻二通,寧海知州柳柳泉的碑刻二通,大書法家文徵明的書法碑一通,鄭觀洛的書法碑一通。另外,還有未署名的書法碑40餘通,以及不少的石、木刻楹聯、壁畫、皇家賜匾多幅,還有柳氏族譜等文物。特別是朱熹、王守仁、文徵明的書法墨蹟碑刻在我國北方實屬罕見,研究價值極大。除此之外,還有散落在地頭院落的家訓、祭祖、記事、皇旨碑石、墓誌碑石多通。從這些物件的藝術構築上,便知曉柳氏民居的研究價值之重要,更是研究我國北方人文歷史、古建築史、文化、藝術、書法、考古方面的珍貴史料發掘地和開發、利用、遊覽的勝地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