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藝術概覽
書法藝術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領域中的珍貴遺產,在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花園中,有著獨特的光彩。它以漢字為表現物件,通過線條的變化組合,來展示虛靈的空間,造就深遠的意境,表達微妙的感情;加上點畫生動,節奏明快,造型優美,無聲而有音樂般的旋律,無彩而有繪畫般的燦爛,成為既有實用性,更有觀賞價值的令人賞心悅目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書法藝術維繫著偉大的民族之魂,體現著高度的思想境界,凝聚著愛國主義的高尚情操,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氣節和品質。書法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不僅獲得東方人的喜愛,連西方藝術家都十分欣賞。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表現物件的線條造型藝術,也就是漢文字的美化。書法是伴隨著漢字的產生而產生,又伴隨著漢字的發展而發展。在漢字字體的發展和演變中,書寫的藝術愈來愈興盛,成為一門獨特的“書法藝術”,一直為廣大群眾所喜愛。歷代書法家輩出,精品浩繁,形成了歷史悠久。輝煌燦爛的傳統。 漢字的發展,從仰韶時期大汶口的陶文算起,已有6000年的曆
史,形成了篆、隸、楷、行、草5種字體。這些字體都是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和社會鬥爭中創造出來的,每一種字體都有一個始創、發展和成熟的過程,都經歷了不同的時代,每一個時代都有一批卓有成就的書法家,留下了不朽的傳世之作,使書法藝術的奇葩愈開愈豔、絢麗多姿。
我國的書法藝術源遠流長,遠在先秦時代的文字中,就孕育著書法美的萌芽。先秦的文字統稱古文字,或大篆。它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石鼓文,經歷了夏、商、周、春秋、戰國幾個朝代的演變。甲骨文是在龜甲、獸骨上刻畫的文字,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古文字,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由於它刻在龜甲獸骨上,所以,字形較長,筆劃以直來直去為主,無輕重頓挫,隨龜甲的大小有疏有密,回環宛轉、饒有古趣。因出土于河南安陽古殷都廢墟中,因而又稱殷墟甲骨文。甲骨文被公認為是中國書法的濫筋。 金文又稱鐘鼎文、銅器銘文等,是鑄或刻在銅器上的一種古文字,始于商而興盛于周代。其特點是大小均勻,結構綿密,筆劃流暢,圓潤凝練,與甲骨文相比,風格多樣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反映了作者對書法的追求和造詣。其代表作品有:《大保簋》、《大盂鼎》、《靜簋》、《毛公鼎》等。
籀文又稱大篆,通行於西周晚期,相傳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創,其特點是:變曲峻奇,如藤盤根,古質端凝。其代表作品有“史籀十五篇”,但早早失散,如今只能在《說文解字》的重文中找到225個,這是籀文最可靠的樣本。
石鼓文相傳是戰國時期秦國的石鼓上所刻的文字。唐初在陝西鳳翔縣田野中發現了10枚鼓狀石頭,每枚上刻四言詩一篇,這就是石鼓文。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的精粹,下啟秦代小篆之楷模,被後人譽為“書法第一法則”。其特點是體態堂皇大度,圓括奔放,結構嚴謹端莊,大小一致,氣質雄渾古樸,筆劃剛勁有力,佈局疏密適當,極有法度,是相當成熟的篆書。歷代書法家對石鼓文的書法藝術極為推崇,原石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國各自為政,文字不一,體態各異。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深感文字不一之弊,便命丞相李斯整理統一文字。於是在李斯主持下,以原秦國文字為基礎,對大篆加以省改簡化,創出了一種新字體,作為全國通行的標準字體,即小篆。其特點是字體呈長方形,筆劃均勻,兩端圓潤,轉角婉通,連接自然,筆劃好像“玉筷”平放,所以秦篆也叫“玉箸”。秦篆的面主要反映在秦刻石上。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5次中巡,刻石7處,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等,這些石刻相傳為李斯所書,但現存無幾。
隸書相傳為秦朝程邈所創。程邈為縣獄吏,因得罪秦始皇,被關押于雲陽獄中。其時政務多端,文書日繁,小篆不便於速寫。程邈身為獄吏,深知小篆難以適應公務,便在獄中創造了隸書。這種隸書特點是扁闊取勢,結構簡單,筆劃平直,有了波磔,與小篆相比,書寫方便,易於辨認。秦始皇看後大喜,不但赦免其罪,還提升其為禦史。這種字因是徒隸所創,又首先在徒隸中使用,所以稱之謂隸書。秦朝除了小篆、隸書之外,還有大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和殳書,並稱為秦朝八體。這些字體使用範圍小,在書法領域中影響不大。秦朝書法珍品有《泰山刻石》、《陽陵虎符》、《陶詔量銘》、《十二氏當》以及大量的秦璽文字。秦王朝雖然只存在短暫的十幾年,它卻是書法藝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啟蒙時期。
兩漢至三國,歷時400多年,是隸書的鼎盛時期,同時行、草也有了發展,楷書也開始萌芽,是我國書法藝術的奠基時期。隸書到漢代逐步發展成熟,在結體和用筆上都已經非常完備。由於碑刻之風大盛,所以漢隸主要反映在碑刻上,其代表作品有《乙瑛碑》、《曹全碑》、《禮器碑》、《石門頌》、《張遷碑》、《封龍山刻石》等。漢隸的出現,為書法藝術的發展開拓出廣闊的前景。成熟定型化的漢隸,又名“八分”,主要是因為它的字形“似八字勢”而得名。在隸書形成的同時,行書和草書也得到了發展。章草是隸書的草寫,是由草率的隸書發展成的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字體。其特點是扁闊取勢,波磔顯著,字字獨立,不相連屬,結體簡樸,佈局整齊,筆法古雅,由於漢時齊相杜度善寫此體,東漢章帝喜愛,命他用此種字體上奏公文,所以稱之謂“章草”。今草,據說是漢末張芝創造的,是章草的進一步“草化”,完全脫去隸書筆意,上下字之間筆勢往往相通,偏旁作了省略假借。行書是介於楷、草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漢末,據說行書是漢末書法家劉德升創造的,當時的人讚美他的字“豐贍妍美,風流婉約,獨步當時”。這時不僅出現了書法理論專著,而且孕育出第一位書法理論家———蔡邕。
魏晉上承兩漢遺風,名家輩出,鐘繇、王羲之的崛起,使書法藝 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影響著其後 1000多年書法發展的歷史。三國時魏國的書法家除鐘繇外,著名的 還有邯鄲淳、韋誕,祖孫三代均精于書法的衛覬、衛瓘、衛恒,以草書 馳名的索端,各體都精的東吳人皇象。晉代著名的書法家有王羲之、 王獻之等。書法代表作品有《薦季直表》、《宣示表》、《蘭亭序》、《三體 石經》、《天發神讖碑》等。
南朝書法繼承“二王”體系,最著名的書法家:宋有羊欣,他得舅 父王獻之親授,有“子敬(獻之)之後,獨步時人”的稱譽,故時諺雲:“買王得羊,不失所望。”齊有王僧虔,他的書法體現了重神采的理論,“奕奕皆有一種風流氣骨”。梁有武帝蕭衍、蕭于雲、陶宏景,皆善書 法。極負盛名的焦山《瘞鶴銘》是稀有的碑中珍品,據說是陶宏景寫 的。此碑用筆撐挺勁健,圓筆藏鋒,結體寬博舒展,儀態大方,唐代顏真卿、宋黃庭堅的書法均從中化出。南朝書壇享譽最高的是陳、隋之際的智永禪師。
南朝由於有不准立碑的禁令,流傳下來的書跡,多為寫在絹素上的墨蹟,所以稱為“帖”。而北朝興樹碑立傳之風,這些石刻的書跡,統稱為“碑”。所以,在同一時期,中國書法發展的進程上,出現了“北碑南帖”異彩同輝的奇麗景象。北朝碑版以北魏最豐富,藝術成就也最高,故常以“魏碑”概稱北碑,這些碑大多出自無名的民間書法家之手。《雲峰山刻石》、《龍門十二品》、《張黑女墓誌》、《張猛龍碑》等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隋朝統治時間短暫,所留書作甚少,但著名的《龍藏寺碑》便是集六朝書風一體,為唐人楷書奠定了基礎。唐代政治統一,文化發達,自然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楷書至此,發展到了崇尚法度的極盛時期,形成了所謂的唐楷。湧現出了一大批楷書大家,最著名的有初唐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等。
唐以前的行草書皆師法“二王”,中唐時期的顏真卿在“二王”書體的基礎上又創出了一種新的風格,代表作《祭姪稿》被譽為“天下第
二行書”,形成了繼“二王”之後的又一流派。唐朗還出現了兩位狂草大家,即張旭和懷素。他們的草書恣意揮曬,回繞奔放,上下貫一氣,連綿不斷,表現出縱橫的才思和奔放的胸懷,故“張顛狂素”之說。孫過庭的草書《書譜》,規正法嚴,可以說是初學草書的範本,歷來為書家們所推崇;同時《書譜》也是一部極有見地的書法理論名著。唐人的書跡刻石統稱“唐碑”。唐碑主要集中于洛陽、長安一帶,尤其是現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西安碑林”,更是唐碑的寶庫。五代十國時期,因受兵火戰亂的影響,書法的發展受到影響。但楊凝式的書法卻值得道。他的書法在學歐、顏的基礎上,個性縱逸、超脫、含蓄,很有特色。在唐宋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其傳世之作有《韭花帕》、《神仙起居帖》等。
宋衛朝建立後,太宗非常喜愛書法,命朝臣將前賢遺墨加以摹刻,彙集了一部《淳化閣帖》,於是學帖之風大盛。宋代在書學方面,成就最大的要算“宋四大家”,即蔡襄、蘇軾、黃庭堅、米芾。蘇東坡的《天際烏雲帖》,黃庭堅《諸上座帖》,米芾《蜀素帖》,蔡襄《萬安橋記》,都是代表之作。徽宗趙佶的瘦金書瘦直、挺拔,也很有特色,傳世墨蹟有《千字文》等。
元朝伊始,致力於武力治國,到了中期,由於皇帝喜好翰墨,於是書法藝術得到了發展。其書風基本上承晉唐,未脫祖法。著名書家有康裡巙巙、鮮於樞、耶律楚材、柯九思等。最有成就的是趙孟兆頁。趙孟頫善書各體,能日書萬字,曾書寫《六體千字文》傳世,他的楷書,雄秀相間,出於天然。在理論上的貢獻也較為突出,在臨習古人法帖
方面,提出了精粹的見解,為後人學習書法總結了經驗,找出了規律,其《蘭亭十三跋》可謂見解精到。
明朝行草比較突出。如明初的三宋(宋克、宋璲、宋廣),中期的祝允明、文征明、王寵,晚期的董其昌、傅山、張瑞囪、王鐸等都善書行草,風格多樣,個性很強。明朝各代皇帝都喜愛書法,但仍然崇尚宋元以來的學帖之風,“台閣體”成為一時的標準。
清初仍然盛行學帖。康熙崇尚董其昌,乾隆崇尚趙盂頫,再加上以書取仕的科舉制度,使明朝的“台閣體”進一步在學塾的教學中形成了一套系統的規格,即“館閣體”。至嘉靖、道光年間,學碑之風漸盛,這是清朝書法藝術史上的重大轉折。包世臣的《藝舟雙輯》和康有為的《廣藝舟雙輯》書法理論在這一轉折時期有重大影響。清代行草比明代遜色,但其篆隸卻異軍突起,超越了唐以後各個朝代,出了很多篆隸大家,如鄧石如、伊秉綬、楊沂孫、趙之謙、吳昌碩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鄧石如。清代書法藝術又呈現出了一派燦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