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蒙正的人生之路_呂蒙正不計人過_呂蒙正不記人過
呂蒙正的簡介:
呂蒙正(944或946-1011),字聖功,河南洛陽(今屬河南省)人。生於後晉出帝開運三年,卒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醜科狀元。呂蒙正中狀元後,授將作監丞,通判升州。太宗征討太原,呂蒙正被授著作郎,入值史館。太平興國五年(980),拜左補闕,知制誥。八年,任參知政事。端拱元年(988年),罷李昉,拜呂蒙正為宰相。呂蒙正為人質厚寬簡,素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每論時政,有不允者,必不強力推行。與開國元老趙普同在相位, 關係極為融洽。淳化二年(991年),諫官宋沆上疏,忤怒太宗,蒙正受牽連,被罷貶為吏部尚書。淳化四年,真相大白,複以本官入相。呂蒙正為官清廉,曾有人獻古鏡,言能照二百里,蒙正笑而卻之道:“我臉不過盆子大,安用照二百里!”聞者嘆服。至道元年(995年),太宗再度罷貶呂蒙正,蒙正以右僕射出判河南府,期間,政尚寬靜,事多委任屬僚,其總裁定奪而已。真宗即位(998年),呂蒙正被任命為左僕射,為感先帝之恩,蒙正獻家財三百萬助之朝廷。咸平四年(1001年),第三次登上相位。六年,封萊國公,授太子太師。不久,因病辭官,回歸故里。真宗朝拜永熙陵,封禪泰山,過洛陽兩次看望呂蒙正,曾問其子中誰可為官。蒙正道:“諸子皆不足用,有侄呂夷簡,真乃宰相器也!”呂蒙正病逝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享年六十七歲,諡文穆,贈中書令。
呂蒙正的人生之路:
北宋時期,離洛陽城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村莊,因姓呂人家居多,故取名叫“呂家莊”。
一、乞討為生
傳說,莊裡有個青年,姓呂,名蒙正,天資聰明,很有才幹c可惜,時運不濟,禍從天降,父母雙亡,家道敗落。從此,年幼的呂蒙正無依無靠,成了孤兒,父母生前為他訂的親事亦因家窮而泡了湯。此後,為生存,他只得走村串鄉,四處乞討,艱難度日。但他很有志氣.常常寄宿寺廟.借燭光讀書,刻苦鑽研,博覽群書,徹夜不眠。因此,人們稱他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滿腹經綸的大文人”。
當時,洛陽城區有一處占廟,廟內和尚不少,有一百多人。這些和尚,除了誦經、拜佛、打坐,還自己種田,收穫糧食,加之廟裡香火旺盛.供品不斷,日子過得倒也舒心恒意。只是廟裡有個規矩,每日三餐,敲鐘才能開飯。時間久了,經常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呂蒙正發現了這個秘密。於是,每當聽到鐘響,他就走進廟院,隨和尚們一起吃飯。按說,一個小孩子能吃多少,諾大一個寺廟,哪在乎一個小孩子吃這點飯。可是,偏偏有幾個小氣、多事的和尚,認為這是不勞而獲,便將此事告訴了老方文。老方丈說道:“出家人以慈悲為懷,可憐他還是個孩子,你們不必計較!”一天,烈日炎炎,驕陽似火,呂蒙正在街上行走,忽然看見有個和尚買西瓜吃。口幹舌渴的呂蒙正上前討要.那和尚不僅不給,反而把西瓜扔到橋下的河裡。呂蒙正一見,氣得流著眼淚說:“小看人,太欺負人了’
為了不讓呂蒙正再到廟裡吃飯,幾個狠心的和尚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們把廟裡敲鐘開飯的規矩給改了,變成了開過飯,才鼓鐘。這樣一來,就坑了呂蒙正。等他聽到鐘聲去吃飯時,眾和尚早巳把飯吃完,只有幾個廚師在刷鍋洗碗。呂蒙正吃飯不成,反遭人戲弄,真是又氣、又根、又難過fC2裡很不是滋味,卻又無可奈何,只得忍氣吞聲,重新到別處討飯。
二、進京趕考
這一年夏天,適逢皇帝開選,目蒙正一路乞討,直棄東京汁梁城(今開封市)應考。可是,眼看考朗將到,呂蒙正卻因一路上又累、又餓、又渴,住進大佛寺,臥床不起,大病一場,病未痊癒,考期已過。未能應考,使他萬念懼灰,終朗自在床上,哀聲歎氣:“完了,天不佑我,何處求生?”
三、柳暗花明
古詩雲:“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當呂蒙正疾病纏身,走投無路之際,料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科考完畢.皇帝頒下一道聖旨:命天波府金刀令公楊繼業率領五百御林軍,清查京城各街道、客棧、寺廟,看看有無應試舉於滯留都城不走。楊令公領到聖旨,奉命行事。一日.查到大佛寺,老方丈使把呂蒙正因病誤考的情況依實相告。楊令公為人正直,心地善良,愛惜人才,他聽了此事,甚感惋惜,就想見見日蒙正。老方丈陪楊令公一同來到呂蒙正住的
地方,只見呂蒙正頭髮蓬亂,面容憔悴,躺在床上,昏昏沉沉。見此情景,要是別的官員遇到,准會扔頭就走,不會過問。但楊令公不是這樣的人,他認為,誤了考期,不能說明他沒有才能,我要親自過問。於是,他讓老方丈把呂蒙正叫醒問話。老令公汗門見,就安邦治國、救世濟民等國家大事問他有何見解?呂蒙正不慌不忙,成竹在胸.對答如流,頭頭是道。楊令公聽了脫口贊道:“此舉于,乃國家棟樑之材也!,’
臨行前.老令公特意囑咐老方丈,抓緊請名醫為呂蒙正治病,一切費用,由楊府支付。回府後,又差人送來一百兩白銀.專為呂蒙正購買衣服、用品。受此特殊待遇,呂蒙正心情爽快,精神振奮,心想:老天有服,總算有了出頭之日
四、一步登天
這一日,在老方丈的陪同下,病癒後的呂蒙正來到天波楊府,登門拜謝老令公的切遇之思。
常言道;“人是衣衫,馬是鞍。”呂蒙正換上新衣、新帽、新靴,儼然是一個儀錶堂堂、氣度不凡的文人。老令公一見.非常高興,當即上殿奏明天子:“呂蒙正才識淵博,有經國緯世之才,宜封官重用[”皇上一聽,甚喜,速命呂蒙正進殿,當場考問。問後,皇上贊邁:“人才難得,破格起用。”當即御筆親點呂蒙正“獨榜狀元”,位居科考狀元之上。為國為民效力。後來,宮居宰相,大展雄才,頗為世人稱道
五、故地重遊
當年,討瓜受辱,和尚飯後鼓鐘,有意捉弄自己,對此,呂蒙正非常生氣。那時,曾在古廟內大雄寶殿的埔上寫下兩句詩。詩曰:“扔瓜橋下實可恨,飯後撞鐘太欺人。不言,當時呂蒙正寫詩的目的,是為了發洩胸中的悶氣,別無他意。後來,多少年過去了,也沒有人在意。偶爾有人看過,也只是把它看做叫花子發洩不平,賣弄風騷哩!然而,他們誰會想到.如今的呂蒙正高中“獨榜狀元”,很受皇上器重,並加封為宰相,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對他,誰還敢蔑視犯上!
呂蒙正做官後,一直末回家鄉探親條祖。有一天,思鄉之情油然而生,便奏明皇上恩准,擇日起程。當朝一品,衣錦還鄉.榮歸故里,好不榮耀,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迎送。這一天,正好路過當年求食的那座古廟,呂蒙正傳令:停轎I並說:“當年,我在此討飯,多蒙老方丈關照,仗義執言,我才末被趕走。他是恩人,我要進廟拜謝i”老方丈聽說宰相要來,當即令眾和尚清掃廟院,休浴更衣,列隊恭迎。
進人大雄寶殿,呂蒙正再三拜謝老方丈的恩情,並三拜九叩大佛後,猛抬頭看見大殿的牆上掛著一幅黃續。他匠奇怪,上前掀起黃續一看,原來黃續遮蓋的是自己當年寫的那兩句詩:“扔瓜橋下實可恨,飯後撞鐘太欺人I”呂蒙正問方丈:“遮它為什麼?”老方丈慌忙解釋道:“有幾個和尚聽說相爺前來,生伯看見那詩,怪罪他們。因此,用黃續遮蓋,以示敬重保護之意廠聽了這話,呂蒙正“哈哈”大笑,說道:“這真是字以人為貴呀]要是在過去,誰會敬重保護它呢?”說著,揭去黃續.提筆又在牆上補寫了兩句詩:“二十年前字蒙灰,二十年後續遮塵廣寫哭.意猶未盡,隨手又寫了四字“寧以人貴”。這首詩通俗易懂,言簡意賅,寓意深刻。它既是對這件往事的真實寫照,也是對那幾個“看人下菜碟”和尚的有力諷刺,同時,生動地揭示了“字以人貴”這個常理,甚是絕妙:
據說,呂蒙正走後,洛陽的文人墨客聞風而動,紛紛傳抄呂蒙正這位當朝宰相的墨寶,一時間,差點又鬧得“洛陽紙貴”。
六、往事抒懷
探親祭祖歸來的呂蒙正,聽說洛陽城內文人對他那首歪詩,視為墨寶,傳炒不已,甚感意外、驚奇。當即派人前去打探虛實,果真如此,立即制止。不料,回來的人票報:人們不僅把那首詩到處抄寫、張貼;還給那座古廟增添了無限風光,遊人如織,絡繹不絕,原先並不紅火的寺廟,變得熱鬧非兒,收入可觀。
聞聽此言,呂蒙正感慨萬千。追思往事,浮想聯溯。遂提筆又寫了一篇辭賦,題目是“往事抒懷”。
賦曰;昔在洛陽,日求僧食,夜宿破廟。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冬日取暖.爐火缺少;夏日求瓜,扔瓜橋下;上人欺,下人罵,人言我之賤也c非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看今朝,官居一品,位列三公。入則有婢女相接.出則有武士保駕;吃的是山珍海昧,穿的是續羅綢緞;住的是高樓大廈,陪的是紅粉佳順,人自我之貴也。非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時運來也。
雛雞兩翼,行不如鴉;蜈蚣百足,行不如蛇;馬有千里之人為萬物之靈,非時不行;天不得時,三光不明;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波不興;人不得時,時運不通。
堯王雖聖,天生不孝之子;古史雖頑,又生大孝之賢;太公失時落魄,渭水釣魚,時來運轉,斬將封神;韓信落魄,胯下受辱.乞食漂母,時來運轉,掌握齊王大印;霸王雖勇,難免烏江自則;劉邦軟弱,執掌萬里山河;李廣有降虎之威,到老末遇;葛無縛雞之力,身居蜀漢亟相;縣子身不高咫尺,為齊國賢臣;馮唐有安邦之能,到老未封……彭祖壽活人百八;顛淵短命;煙花妓女,時來運轉,成了押印的夫人;官府小姐,時衰運敗,流落在煙花柳巷。此非它也,時也,運也,命也I
呂蒙正所作此賦,洋洋數百言,既回顧了自己昔B窮困潦倒、討吃要飯、道人白眼的苦難生活,又講述了今日自己享盡榮華富貴的美滿B子,更用大旦的事例聞明瞭人生在世由窮變富、由宮變窮、由好變壞、由壞變好的道理,語言樸實、通俗易懂,說理透徹、發人深思,啟人猛醒。但他將人的窮和富、好和壞統統歸結於“時也,運也,命也”的宿命論觀點,卻是不能提倡和宣揚的。
應該說,事在人為,人在有志,克服困難,勇往直前,才是正理!
呂蒙正不計人過故事原文:
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 參耶?” 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之,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複忘,故不如毋知也,且不問之何損?”時皆服其量。(選自宋·司馬光《涑水記聞 卷二》)
呂蒙正不計人過故事譯文:
呂蒙正宰相不喜歡記著別人的過錯。剛擔任參知政事,進入朝堂時,有一位官吏在朝堂簾內指著呂蒙正說:“這小子也來參政啊?”呂蒙正裝作沒有聽見走過去了。與他同行的人非常憤怒,下令追查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急忙制止他們。下朝以後,那些與呂蒙正同行的人仍然憤憤不平,後悔當時沒有徹底追究。呂蒙正則說:“如果知道那個人的姓名,就終生不能再忘記,因此還不如不知道那個人的姓名為好。不去追問那個人的姓名,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所有的人都佩服呂蒙正的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