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學習_國畫基本常識漫談
國畫學習的必需用品 :
首先,畫畫的工具材料。其實很多網站和書本都有介紹,國畫的工具材料較多,但對初學的朋友來講,只要準備一些必須的就行了。 買什麼工具材料就要看你先確定學什麼,工筆的工具和寫意的工具材料是有區別的,主要體現在筆和紙張上。
(1),工筆首先要選1、2支左右的勾線筆(一般為硬毫),要求 有筆鋒、有彈性,比較細。比如一般店裡的衣紋筆、葉筋筆之類的,以能畫出流暢而細勻的線條為好。其次工筆還需要2、3支暈染用的筆,買一般的白雲筆(兼毫)就可以了,當然也可以用一些羊毫筆,如果需要大面積的暈染可以準備一支網底筆!紙張工筆以熟宣為主。
(2),寫意畫的毛筆相對要求並不嚴,勾線筆可選長鋒的,比工筆用的要粗,根據習慣可選羊毫和狼毫都可以,一般初學的選硬毫為好,比較容易把握;其他可備3支左右大小不一樣的筆用來點寫暈染,以兼毫和羊毫為宜。紙張寫意以生宣為好!
(3),不管工筆還是寫意,選筆的時候都要把握“尖、齊、圓、鍵”的原則。“尖”就是要有筆鋒;“齊”就是筆鋒的毛打開後看起來比較平齊,不會參差不齊;“圓”就是筆鋒聚攏後比較圓潤,“健”就是筆鋒要有彈性,不能軟弱無力。其中的“尖”和“齊”尤其重要。當然,還有一條就是筆桿要直,不要彎曲。
(4),還要準備:國畫教材、國畫顔料、調色磐,墨、宣紙、氈墊(舊毯子也可)、筆記本,鉛筆.
2,必須練好基本功
書畫中的基本功較多,但最基本的基本功,就是畫交叉線和圓線.
為什麼要畫交叉線、圓線和波浪線?中國畫的基本筆法就是線條,線條造型捨棄了光源、明暗和體面,重在表現物象的形狀和結構關係,並通過這些表像去表現物象的本質特徵,這就是通常所說國畫的“以線立骨”。中國畫中的“骨”,乃是支撐藝術形象,使之富有精、氣、神的本質表現。單純以線立骨的骨架而言,即是指線的運用要強調線的表現力,利用線的長短、粗細、轉折、頓挫、輕重、疾徐、剛柔、強弱、濃淡、光毛等變化去表現物象的神態、形體、質感、動勢、節奏、空間等等造型因素的各個方面。使線融於形象之中,才能完成富有個性的造型形式的營造。這是以線立骨最基本的具體體現。
3、“臨摹入手”是必經之路。
國畫是中國的傳統國粹之一,經過數千年歷史的熔治,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表現形式。它經古往今來無數畫家師法造化,並以自我的審美理想意趣加以熔鑄而成。這為中國民族所特有,因而具有鮮明強烈的民族色彩。如線描中的高古遊絲描、釘頭鼠尾描、鐵線描等,是最初為了表現不同質地的衣著、花鳥等,經過畫家長期的潛心體察、琢磨,或從表現其他物件獲得啟發借鑒而形成的一些表現手段,是以客觀物件為依據的主觀創造。其本身已具審美價值,不因時空關係而獨立存在。它便於人們應用這些程式進行藝術的再創造,由於人有性格、趣味、修養的差別,應用時便出現千差萬別,不盡相同。又有人不滿足現成的程式,並加以變化創造,於是又出現各種新的表現程式。如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並為人們所確認,那麼老的程式被取而代之,成為歷史的陳跡,而新的程式又將為以後的人們接受或改變創造。因此,程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傳統的中國繪畫正是如此不斷地交替往復向前發展著。只要是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觀點、審美標準,通俗的講就是大家認為好看漂亮的作品,就能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保存流傳下來,這就是國畫數千年流傳下來的客觀規律。
我們講繪畫有程式的表現方法,即表現某個畫材,應當這樣畫而不應當那樣畫,這是前人為我們提供寶貴的作畫經驗,也是藝術的結晶,為我們學習繪畫帶來借鑒之便。有借鑒與無借鑒的藝術品,就有高雅粗俗的區別。所以,學習掌握傳統繪畫的表現程式,就成為入中國畫之門的“敲門磚”了。對於一個真心喜歡國畫的初學者來說,有效的捷徑當推“臨摹入手”。古往今來,所有的國畫大師均是從 “臨摹入手”,才得以成為一代大師的。
臨摹是初學畫者入門的主要途徑,特別是對名家名作的臨摹。學畫者通過臨摹可以學會和掌握藝術特色特點與技巧。臨摹名家作品,要先觀察作品的表現手法和藝術技巧,耐心揣摩作品的運筆方式,掌握作品的事物表現形態,認真研究作品的精神氣質。
4、選擇臨摹範畫十分重要
“臨摹入手”就必須要有樣畫,有條件的初學者能直接對照老師的真跡揣摩臨寫最為理想,但沒有條件的用複製品或印刷品也是可以的。總之要選擇藝術水準較高,有臨摹價值的古今作品,用以學習掌握傳統筆墨技巧,體察古人今人的用心。但對待臨摹不能抱實用主義態度,一般從臨摹到掌握及至應用,都有一定的距離,不可能有現成的拿來套用。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臨摹一個完整的作品,難在上色階段,最少要畫一百張以上,才能真正基本初步掌握臨摹技巧。
面對一件臨摹範本,首先要認真進行讀畫。分析一下範本的技法特點,是屬於蒼勁剛健一路還是圓潤渾厚一路,找出其筆墨有哪些規律,進而研究臨本的佈局以及程式因素,做到心中有數,閉目如在眼前。具體作畫時,不可看一眼畫一筆,因水墨寫意畫筆勢連貫,雖筆斷而氣連,拘泥每筆皆與臨本吻合,必定斤斤以形似,而忽視領略臨本作者如何冶心情流動與筆墨生髮寄興物件於一爐的精神所在。就是工筆劃也一樣,特別是一些必須一氣呵成的筆劃,如花的葉片、鳥的形線,都必須如行雲流水一樣的一筆劃出,不能有一點猶豫,更不能出現停頓.通過臨摹掌握一定的筆墨技法,僅僅依靠臨得像是解決不了的。關鍵在於入我心境,變成自己的東西。古人的治學精神是值得今人學習的,每看到一佳作,但不能拿回臨摹,身上又沒紙筆,無法面臨就只有用心默記,回到家後一一加以追摹,直至感到有所得而方休。只有反復細心琢磨,不如我自為我,才能從臨摹中收到應有的效果。
什麼是讀畫?就是先要認真仔細觀察範畫,看這張畫的整體構圖是什麼?畫中的主體和背襯各用的是什麼筆法?畫中主要用了哪幾種顏色?如要對臨應當從哪個部位畫?等等.下來就要先給作品定位,就是找出主體部分,確定在畫中的位置。然後看是用的什麼筆法,各種筆法之間是如何連接的。最後看有幾種顏色,各顏色之間是用什麼顏色過渡的,就是我們常說的過渡色。
5,線條是中國畫的根本
唐代張彥遠說:"夫物象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張彥遠在此強調了用筆與立意造型的關係。立意須造型、造型須用筆,用筆便成了中國畫基礎的基礎。
1.筆與線
中國畫的用筆實即用線,線是中國畫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線在形體的塑造中絕不是一種對輪廓線的描摹,還能表現出物體的質感、量感和動感.
筆墨是中國畫的特色,精華所在,沒有筆墨不能稱其為中國畫,筆墨一詞從廣義上講,指利用筆墨達到的畫面氣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諸方面的繪畫語言。狹義的筆墨專指用筆用墨的技巧。中國畫的基本技法之一 --用墨
用墨,是中國畫的基本技法。歷來的畫家都講究用墨,大寫意畫的崛起和生宣的普遍應用,用墨與用筆便成為中國畫的基本特色。
中國畫的用墨,主要是運用墨色變化的技巧。由於筆中含水墨量的差異,便產生幹、濕、濃、淡的變化
“畫是無聲的音樂”!就是指好的畫一筆一劃就象一個一個動人的音符,組成美妙動人的質韻樂章。有質是對描繪的客觀物件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備;有韻是指通過客觀物件以表達主觀的精神,即能傳神寫意。中國畫要求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畢生追求的世術境地。用筆有“三忌”,宋代韓純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用筆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所謂“板”,是指沒有腕力,用筆不靈活,畫出來的筆線平扁,沒有圓渾的立體感;所謂“刻”,是說筆劃過於顯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沒有生氣;所謂“結”,是指落筆僵滯,欲行不行,當散不散,筆線不流暢。用筆犯了這三個毛病,就談不上線條的美感。別外,還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
中畫書畫歷來就有“書畫同源”、“書法通於畫法”的理論。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辦法就是練習書法,真、篆、草都練一點,才能掌據各種用筆的技巧。要克服筆病,一要增強腕力,做到“筆為我使”。二要順應自然,不矯揉造作。三要在行筆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6、國畫的技巧
常有人對我說:老師,您真接給我們教一下畫畫的技巧。不可否認,做任何事情都有技巧。國畫技巧有二:第一就是多畫,正可謂“熟中生巧”!第二才是技巧理論。就是將教科書上的理論技巧倒背如流,也不一定會畫;只要天天臨摹幾張樣畫,就是沒學過一句理論技巧也會畫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有人為證。畫壇巨匠齊白石,幼年酷愛國畫,但因家貧,迫于生計,就以木匠為生,每晚臨物自畫。30歲時,隨師外出幹活,見到一客人家有一部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 ,仔細翻閱之後,發現自己原先所畫用筆,多不合章法,故如獲至寶,遂借來用勾影雷公像的方法,畫了半年之久,竟然臨出了16本《芥子園畫譜》。從此,他以所學畫的筆法和技巧為據來做木匠雕花木活,既能花樣出新,畫法又合規則,為其後來繪畫打下良好基礎。據說真到晚年,白石老人還念念不忘此事。
畫壇巨匠齊白石一生練過多少畫我沒有統計,但是就按我畫室就有的這種清代線本的《芥子園畫譜》來計算,書中約400頁碼,樣畫就有360多頁,也就是700多幅,半年臨出了16本總計12000張畫,每天要畫多少張呢?每天大約要畫70多張。當然《芥子園畫譜》中的圖畫有的較小,但就算是畫一朵蘭花,每天畫70朵是多大的量呀!
著名書畫大家李可染,是"李可染學派"創始人。一次,有名學生問他畫畫有什麼捷徑技巧,他說:我有一方圖章,叫做"廢畫三千",是我在畫壞了三千張畫後為自己刻的,就是要鼓勵自己不要怕畫壞,只有畫的多了才能摸索出畫的技巧。書上說的技巧,不親自去畫,是永遠也體會不到的.
有幾位學員說:老師舉例的2位大師距離我們太遠了,舉個我們身邊的例子我們才好對照學呀!這可有點難度了。哪就只有來簡要說說自己在書畫中的體會吧,因我也是名師指點自學的。且不說我自幼酷愛書畫畫過多少,就是在創作註冊版權的中國字謎畫“年年有餘”時,就畫了近千次.整個創作中除過朋友送的宣紙外,我自己就買過12卷,這才初步摸索出了水、墨、紙三者之間的關係,若想要完全掌握,不知還要畫多少張?!真想找一本此類技巧的書,可惜找了多年,真正能替代人作畫的技巧卻從沒找到。
古人雲: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自己的深切體會是:國畫的真正技巧就在自己的多學多看多想多練多悟之中!
國畫基本常識漫談:
國畫,也叫中國畫,顧名思義,就是用中國傳統的繪畫工具,按照中國人的審美習慣而畫出來的畫。中國的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獨樹一幟。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相對西洋畫來說,中國畫有著自己明顯的特徵。傳統的中國畫不講焦點透視,不強調自然界對於物體的光色變化,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而多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中國畫講求“以形寫神”,追求一種“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而西洋畫呢?則講求“以形寫形”,當然,創作的過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現。但它非常講究畫面的整體、概括。有人說,西洋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是“表現”的藝術,這是不無道理的。中國畫與西洋畫相比有著自己獨特的特徵,還表現在其藝術手法、藝術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按照藝術的手法來分,中國畫可分為工筆、寫意和兼工帶寫三種形式。工筆就是用畫筆工整細緻,敷色層層渲染,細節明徹入微,用極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物象,故稱“工筆”。而寫意呢?相對“工筆”而言,用豪放簡練的筆墨描繪物象的形神,抒發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勝多的含蓄意境,落筆要準確,運筆要熟練,要能得心應手,意到筆到。兼工帶寫的形式則是把工筆和寫意這兩種方法進行綜合的運用。
從藝術的分科來看,中國畫可分為人物、山水、花鳥三大畫科。它主要是以描繪對象的不同來劃分的。而中國畫中的畜獸、鞍馬、昆蟲、蔬果等畫可分別歸入此三類。
中國畫在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點。中國畫的構圖一般不遵循西洋畫的黃金律,而是或作長卷,或作立軸,長寬比例是“失調”的。但它能夠很好表現特殊的意境和畫者的主觀情趣。同時,在透視的方法上,中國面與西洋畫也是不一樣的。透視是繪畫的術語,就是在作畫的時候,把一切物體正確地在平面上表現出來,使之有遠近高低的空間感和立體感,這種方法就叫透視。因透視的現象是近大遠小,所以也常常稱作“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用焦點透視,這就像照相一樣,固定在一個立腳點,受到空間的局限,攝入鏡頭的就如實照下來,否則就照不下來。中國畫就不一定固定在一個立腳點作畫,也不受固定視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據畫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腳點移動作畫,把見得到的和見不到的物統統攝入自己的畫面。這種透視的方法,叫做散點透視或多點透視。如我們所熟知的北宋名畫、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用的就是散點透視法。《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內外豐富複雜、氣象萬千的景象。它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橋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橋下的船;既看得到近處的樓臺樹木,又看得到遠處縱深的街道與河港。而且無論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畫焦點透視的方法去畫,許多地方是根本無法畫出來的。這是中國的古代畫家們根據內容和藝術表現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獨特的透視方法。
在用筆和用墨方面,是中國畫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等變化,以表現物體的質感。一般來說,起筆和止筆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間氣不可斷,住筆不可輕挑。用筆時力輕則浮,力重則鈍,疾運則滑,徐運則滯,偏用則簿,正用則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這都是用筆之意。古人總結有勾線十八描,可以說是中國畫用筆的經驗總結。而對於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交互為用,幹、濕、濃、淡合理調配,以塑造型體,烘染氣氛。一般說來,中國畫的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全濃全淡都沒有精神,必須有濃有淡,濃處須精彩而不滯,淡處須靈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經驗,亦有惜墨如金的畫風。用墨還要有濃淡相生相融,做到濃中有淡,淡中有濃;濃要有最濃與次濃,淡要有稍淡與更淡,這都是中國畫的靈活用筆之法。由於中國畫與書法在工具及運筆方面有許多共同之處,二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人早有“書畫同源”之說。但是二者也存在著差異,書法運筆變化多端,尤其是草書,要勝過繪畫;而繪畫的用墨豐富多彩,又超過書法。筆墨二字被當做
中國畫技法的總稱,它不僅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還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中國畫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講究,所用顏料多為天然礦物質或動物外殼的粉末,耐風吹日硒,經久不變。敷色方法羅為平塗,追求物體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變化。
以上談的中國畫的特點,主要是指傳統的中國畫而言。但這些特點,隨著時代的前進,藝術內容和形式也隨之更新,並不斷地發生變化,特別是“五四”之後,西洋畫大量湧入,中國畫以自己寬闊的胸懷,吸收了不少西方藝術的技巧,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力。但是,不管變化如何,中國畫傳統的民族的基本特徵不能丟掉,中國畫的優良傳統應該保持並發揚光大。因為中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獨特的體系,它在世界美術萬花齊放,千壑爭流的藝術花園中獨放異彩。中國畫是我們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勞動的結晶,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中國畫和西洋畫在表現形式上各有其特點,這和作畫的物質基礎,即工具和材料有密切的關係。那麼,讓我們來看看中國畫用工具和材料吧。
中國畫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來構成的,人們通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大致是說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
我們先說筆。中國畫的筆我們稱它為毛筆。毛筆的製造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戰國時,毛筆的使用已相當地發達。中國的書法和繪畫,都是與毛筆的使用分不開的。毛筆的品種很多,我們只要到一個中國畫畫家的畫室中,往往能看到有一大堆各種各樣的筆,但是這些筆都是各有用處的。從筆的用途來說,有山水筆、花卉筆、葉筋筆、人物筆、衣紋筆、設骨筆、彩色筆等等。從筆的性能來說,可以分為硬毫、軟毫和兼毫三種。硬毫的特點是有彈性、勁健。一般是用兔毫、狼毫加工而製成的。現在我們常見的品種有“石獾”、“狼毫”、“蘭竹”、“葉筋”、“紅毛”、“羽箭”等,其筆型大小不一。軟毫筆,一般是用羊毫加工製成,特點是柔軟、含水量大。大小型號,品種也很多,大型的如“提鬥”、“抓筆”等,中小型的如“鶴勁”、“鶴腳”等等。兼毫筆,是用硬毫與軟毫相間製成的,剛柔適中。我們現在常見的如“紫毫”,大中小“白雲”等。筆分長、短、大、小,運用起來能產生不同的效果,如畫大幅的畫用大筆,畫小幅的畫用小筆。這些都是一般的規律,但又不能拘泥,如有的畫者愛用羊毫,有的愛用狼毫,也有的愛用大筆作小畫,認為這樣能收到意酣墨飽的效果。
中國畫的用墨也是很講究的。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墨分“油煙”和“松煙”兩種,油煙墨用桐油或添燒煙加工製成;松煙墨用松枝燒煙加工製成。油煙墨的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松墨的特點是 色烏,無光澤。中國畫一般多用油煙,只有著色的畫偶然用松煙。但 在表現某些無光澤物如墨蝴蝶,黑絲絨等,也最好用松煙。中國畫的墨,一般是加工製成的墨錠,我們在選擇墨錠時,就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 劣。磨墨的方法是要用清水,用力平均,慢慢地磨研,磨到墨汁濃稠為止。用墨要新鮮現磨,磨好了而時間放得太久的墨稱為宿墨,宿墨 一般是不可用的。但也有畫家喜用宿墨作畫,那只是個別的。 我們現在有多種書畫用墨汁,如“中華墨汁”、“一得閣”、“曹素 功”等,可以代墨使用。一般來說,畫工筆,最好用研磨的墨,寫意畫, 因用墨量大,可用書畫墨汁。 說到中國畫的用墨,還須說說中國畫的用色。“文房四寶”中的墨,就應該包含有色的意思,因為色也是中國畫的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色在繪畫上我們又把它稱為顏料,中國畫的顏料與西洋畫的顏料是不同的。西洋畫的顏料都是化學品。中國畫的顏料有兩種性質,使用起來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其一種是植物質的,如花青、滕黃、胭脂、牡丹紅等,性能是透明、質細,但年久會褪色;另一種是礦物質的,如朱砂、朱磦、頭青至三青、頭綠至三綠、赭石、石黃、白粉等,性能是不透明,有覆蓋力,年久不褪色。中國畫的顏料比西洋畫的顏料種類簡單,但給人的感覺卻不同,它們使中國畫的色彩具有自己獨立的風格。今天,中國畫家們為了更豐富地表現生活,也兼用了一些西洋畫的水彩、水粉顏料,但這只可適當的搭配,一定要保持中國畫的色彩特點,如果西洋畫的顏料用過了頭,就不像中國畫了。再說紙。中國古時候繪畫多畫於帛和絹上,其實帛也是一種絹 類織物。畫畫用的絹是特製的,現在有一些工筆畫家還喜歡用絹作 畫。大約到了宋元時代,人們才開始大量用紙作畫。絹和紙各有特 點,紙是植物製品,絹是絲織品,筆墨畫在紙上,容易表現出筆墨和色彩的變化。畫在絹上,其畫的光潔度就更強一些。我們現在主要是 用紙作畫,一般是宣紙。宣紙分生宣和熟宜兩種。熟宣是用礬水加 工過的,水墨不容易滲透,在上面可以工整細緻地描繪,反復地上色, 因此像絹織物一樣,適合於畫工筆劃。現在常用的熟宣有“冰雪宣”、“蟬衣箋”、“雲母宣”等。生宣是沒有經過礬水加工的,水墨容易滲 透,落筆為定,無從更改,而且滲透開來,能產生豐富的筆墨變化,所 以寫意畫多用生宣。常見的品種有“淨皮”、“棉料”、“棉連”等。 除宣紙外,有的畫家還喜歡用皮紙作面,皮紙又稱高麗紙,它的 性能與宣紙相似,但價格卻便宜得多。所以,初學畫的人也常用這種 紙。硯,是磨墨用的。要求細膩滋潤,容易發墨,並且墨汁細勻無渣。硯也有石硯,陶硯、磚硯、玉硯等種類之分,最負盛名的是廣東產的端硯和安徽產的歙硯。不過,作畫用硯,也不一定那麼講究,一般選擇那種石質好、硯池深、稍大有蓋的,研磨時發墨快、水分不易揮發的就可以了。
作中國畫除了文房四寶外,還要有其他的一些用品。如水盂是少不了的,可備大小兩個,大的盛水洗筆,小的盛水調色。同時,還可備一大瓷碟,用來調顏色。中國畫的文房四寶,體現著中國畫的特點,是中國畫家們的必備工具。對於一幅傳統的中國畫來說,把詩、書、畫、印結合起來,似乎才表現得更為完整,更有特色。詩、書、畫、印結合,可以把幾種藝術融為一體,相互輝映,既能豐富畫面內容,又能擴大畫面境界,給人以更多的審美享受。這在西洋繪畫中是沒有的,這是中國畫的又一個特點。
詩、書、畫、印結合,是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宋代以前,畫上是很少題字的,偶然有字,也只是在不顯眼的角落裡,寫著作者小小的姓名;那時雖然也有題畫詩,卻不是寫在畫面上的。到了宋代,才有一些詩人兼書法家的畫家,開始在自己作的畫上書一段題記或一首詩。這樣,詩、書、畫開始結合起來,中國畫歷史發展中的文人畫也開始了萌芽。文人畫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個專有名稱,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士大夫的繪畫,以區別于民間畫工和宮廷畫師的繪畫。到了元代,隨著文人畫的繼續發展,印也加入了詩、書、畫的行列,於是詩、書、畫、印就像四個孿生姐妹一樣,形影不離地完善地結合起來了,這一藝術形式一旦出現,就被當時的畫家們普遍採用。到了明清兩代,文人畫壟斷了畫壇,詩書畫印結合的藝術形式日臻完善。
在詩、書、畫、印的結合過程中,書與畫的結合恐怕要比其餘兩種與畫的結合要早得多,這是由於中國的書畫工具相同,操作時又有許 多共同之處的緣故。據說東漢的蔡邕就已是一個書畫兼能的文人了。書面的結合包含有兩層意思,一是畫家本人就擅長書法,是個書 法家,由於書畫同源,作畫時便自覺不自覺地以書入畫了,這既能顯 示畫家的細緻,又能表現書法家的飄逸。二是以書寫款或題字在畫 面上,與畫面形象協調搭配。這樣書入了畫,就成為畫中必不可少的 一部分,構成中國畫的另一種形式美。中國畫中的以書寫款又叫做“落款”,一般來說是不可缺少的,就相當西洋畫中的畫者的簽名,表明了這幅畫的所有權。其他的題字,可以給畫寫一個題目,一行自己 想說的話,或一首詩,一段散文。其實題字是門很有學問的藝術,要 有文學修養,題字不能隨隨便便,題字的內容要與畫面有著內在的聯繫,讓觀畫者通過題字見景生情、抒發胸懷。或者引導觀畫者以畫為橋樑,生髮開去,另拓天地,感念歷史的浩蕩或人生的哲理。同時,題字還要考慮到字體的形式、畫的內容和風格等。如一幅工筆劃就不能用狂草,一幅大寫意也不宜用正楷。字體的位置要恰到好處,要讓人感到上去一點或下來一點,增加一個字或減少一個字都會不妙,這就是恰到好處了。總之,要求字與畫面統一、和諧,增加畫面的形式美。
詩與畫的結合也是隨著書與畫的結合而出現的,那就是出現了喜歡做詩或作詞的畫家,而書法又寫得不錯,這樣他就用不錯的書法把他的詩書到他的畫上了。繪畫史一般把王維看成是詩畫結合的創始者。說他是一個“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代表人物。這已是一個很高的評價了。不過這有賴於蘇軾對他的鼓吹,蘇軾也是一個詩畫結合的積極宣導者和實踐者,後人又評價蘇軾,說他“以詩為有聲畫,畫為無聲詩”,這也是一個很高的評價。看來王維和蘇軾便是詩畫結合當之無愧的典範。
詩畫作為兩門藝術,各有長處與短處,兩者結合起來,便能取長補短。畫表現的事物直觀、具體、真實、便於領略,但它要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只能選取某一瞬間的靜止狀態,而詩則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寫事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發展變化,天上地下,古往今來,東西南北,自由馳騁,容量比畫大得多。把詩與畫結合起來,可以使靜止的畫面活躍起來,畫面的容量膨脹起來。而詩也有了形象的憑藉,想像的依託,因此,詩與畫的結合使二者交相生輝。 畫上題詩題款,也可以起到點題的作用。如人們面對一幅山水畫或花鳥畫,有時就很難猜透畫者的心思,但通過畫上的題詩題款,就比較容易把握作者的意圖。如宋代有名的皇帝畫家趙佶畫的《瑞鶴圖》,畫上只有20只丹頂鶴繞殿飛鳴,晴空中有浮雲飄動,雖然觀畫者可以從畫中感受到一種輕盈舒朗之氣,但是畫家是否是要想表達出一種什麼思想呢?只憑觀畫是很難領悟的。但是只要結合畫上的題詩書款,就一目了然。原來是趙佶當政的某一天,突然有一片祥雲飄來皇宮,繞柱附殿,眾人皆仰而視之。驚奇之餘,又有群鶴飛鳴於空中,與祥雲融為一體,經久不散。從畫的題詩題款中,以及已有的歷史知識,我們可以領悟到畫家的這樣一種思想:在北宋內憂外患的嚴峻時刻,畫家祈求上帝降下祥雲,以挽救宋王朝的危亡。但這當然只是可憐的皇帝畫家的一種自欺欺人的幻想了。談了詩書與畫的結合,我們再來看看印。印,就是印章,最初只是一種信物,與畫沒有關係的。宋代有人開始把印押在了畫上,但那也是作為一種印證之用,以表明此畫的所有權。印可以是作畫者的,可以是鑒賞者的,也可以是收藏者的。印沒有成為畫面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就是還沒有入畫。到了元代,由於水墨畫的興起,占其餘畫種的絕對壓倒優勢。由於水墨畫上只有黑白二色,或只是黑白的濃淡變化,顯得有一些沉悶,於是一種朱文印章出現了。朱文印章押到畫上已不僅僅是一種信物的標記,它已成為畫面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起著活躍畫面氣氛的作用。
一般說來,一個中國畫家的印章是很多的,概括起來有三種,第一種是姓名章,這是畫家們最常用的。古代畫家的名字、別號往往有好幾個,姓名章呢,習慣用兩顆,白文章刻姓名,朱文章刻別號。第二種叫齋館章,是表示畫家住處的。中國古代的文人都愛給自己的住處取個什麼齋,或什麼館的名。第三種叫閒章,大都是刻一句成語,格言或畫家的主張,真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如“師造化”、“行萬里路”,是表示畫家主張師法自然,反對刻意臨摹的。如“孺子牛”、“江山多嬌”等是表示一種奉獻精神和反映時代特徵的。但這種印章一般都要與畫的內容有所聯繫。
同時,印章押在畫上,還要與繪畫在形式上緊密結合。印章在篆 刻時講究字體、刀法、風格,是一門獨立的藝術。但是印在畫上,就成 為畫面不可分割的部分了。因此,蓋印的時候也要非常考究,要考慮 整幅畫的構圖、色彩,要起到呼應、對比、配合的作用。有時候畫的一 面空了些,另一面又重了些,顯得有些不穩,在顯得空的一面適當地 蓋上一印,用朱紅的色彩一壓,畫面就穩住了,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 果。
詩書畫印的結合,還需要畫家有多方面的文化修養。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說,“功夫在詩外”。因此,一個好的畫家,不但要懂得畫學,也要懂得文學、美學、甚至哲學,以及其他自然 科學的東西。總之,要儘量地做到全面的文化修養,才能創作出高水準的中國繪畫,才能使我們民族的這塊瑰寶源遠流長。初學繪畫的 朋友是必須要懂得這些的 一幅完整的國畫,需要使其更為美觀,以及便於保存、流傳和收藏,是離不開裝裱的。因為中國畫大多畫在易破碎的宣紙上或絹類物品上的。裝裱也叫“裝璜”、“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就像西方的油畫,完成之後也要裝進精美的畫框,使其能夠達到更高的藝術美感。
裝裱還可以分為原裱和重新裝裱,原裱就是把新畫好的畫按裝裱的程式進行裝裱。重新裝裱就是對那些原裱不佳或是由於管理收藏保管不善,發生空殼脫落、受潮發黴、糟朽斷裂、蟲蛀鼠咬的傳世書畫及出土書畫進行裝裱。經過裝裱的書畫,牢固、美觀,便於收藏和佈置觀賞。而重新裝裱的古畫,也會延長它的生命力。古人說:“古跡重裱,如病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手而斃。” 那麼中國畫裝裱的程式是怎樣的呢?一般是先用紙托裱在繪畫作品的背後,再用綾、絹、紙等鑲邊,然後安裝軸杆成版面。傳統的裝裱是多種多樣的,但其成品按形制可分為掛軸,手卷,冊頁三大類。原裱的繪畫不論畫心的大小、形狀、及裱後的用途,都只有托裱畫心、鑲覆、砑裝三個步驟。只是畫心的托裱是整個裝璜工藝中的重要工序。而舊書畫的重新裝裱則就相當困難了。首先要揭下舊畫心,清洗汙黴,修補破洞等,再按新畫的裝裱過程重新裝裱。我國的裝裱工藝是伴隨著中國繪畫的歷史而產生的,從現今保存的歷史資料看,早在1500年前裝裱技術就已經出現了,而且對於裝裱漿糊的製作、防腐,裝裱用紙的選擇,以及古畫的除汙、修補、染等都有文字記載。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裝璜志》,清代週二學著有《一角篇》,均是我國系統論述裝裱的專門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