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的人物畫

        人物畫是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

      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於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人物畫

人物畫

      中國人物畫家主張以神“君形”,緊緊抓住有利於傳神的眼神、手勢、身姿與重要細節,強調分別主次,有詳有略,詳於傳情的面部手勢而略於衣冠,詳於人物活動及其顧盼呼應而略於環境描寫。在人物活動與環境景物的關

      人物畫系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創造意境氛圍烘托人物情態,敘事性的作品在採取橫幅或長卷構圖中,尤善於以環境景物或室內陳設劃分空間,採用主體人物重複出現的方法,把發生在時間過程中的事件一一鋪敘,突破了統一時空的局限。人物畫中使用的筆墨技巧與技法,在工筆設色、白描和小寫意作品中,更重視筆法的基幹作用,為此創造了十八描。筆法或描法一方面服從於形象的結構質感、量感與神情,另方面也要傳達作者的感情,同時還用以體現作者的個人風格。在寫意人物畫中,筆墨相互為用,筆中有墨,墨中有筆,一筆落紙,既要狀物傳神,又要抒情達意,還要顯現個人風格,其難易程度遠勝於山水花鳥畫。被稱為行樂圖的人物肖像畫,一律把人物置於最易展現其氣質品格的特定景物中,具有不同於一般肖像畫的特點。在色彩使用與詩書畫印的結合上 ,人物畫具有一般中國畫的特色。

 

栩栩如生的人物畫的發展過程:

       人物畫是中國畫的三大畫科之一。從人物畫的題材來說,不外乎表現歷史人物、宗教人物和現實人物三種。從人物畫的藝術手法來說,有工筆重彩、寫意、白描等形式。下面我們就根據歷史的源流,來看看中國人物畫的起源和發展。
       中國人物畫起源於何時呢?這在歷史研究中還有待於繼續探索。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具有中國人物畫模型的是戰國時代的兩幅帛畫。一幅是1949年在長沙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另一幅是1973年在長沙另一楚墓中出土的《人物禦龍圖》。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兩幅人物畫。這兩幅帛畫,用線描造型,筆致婉轉流暢,形象刻畫生動,人物都為正側面,體型修長,基本比例正確。《人物龍鳳帛畫》中的婦女,顯得莊重肅穆,畫得較為朴拙、天真、富有濃厚的裝飾性;《人物禦龍帛畫》中的男子,氣宇昂然,神情安詳,從容不迫,他那微微向後用力的姿態,正好與龍的奮力向前形成對照,表現得非常微妙。這兩幅畫的藝術性,在早期中國繪畫中達到了相當的水準。這也說明,中國繪畫的起源,應該推到戰國前很遠很遠的時代。
       戰國之後,進入秦漢時代,大一統的中央政權已經形成,國勢強盛,經濟繁榮,人物畫也有了較大的發展。據文獻記載,漢統治者為了表彰功臣,激勵後生,專門修蓋了表彰功臣的建築,稱為閣,在閣的周圍四壁畫上歷代功臣的畫像,人們以此為榮。那些王公大臣有不在畫上者,子孫恥之。地方機關也跟著效仿,在衙署裡也畫上歷代地方官的肖像。生前住的房屋有畫,死後的墓室也有畫。在有地位的大臣的墓室四壁,也多畫著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況,而有的官僚甚至在自己死前就修好墓,並把自己的肖像畫刻在正壁,且自提讚頌之詞。這一切,都促進了肖像畫、人物畫的發展。秦漢繪畫一如它所處的時代那樣,無不具有活潑的生命力。
        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個大動亂、大災難的時代,但也是一個 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的時代。大一統的局面被打破,封建禮教的 束縛被鬆弛,文人開始有了較多的思想自由,藝術要表現主觀情趣的 要求被突現出來。畫家們已不滿足於描繪事物的外形,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刻畫人物性格方面來。這一時期的著名畫家顧愷之, 明確提出了“以形寫神”的主張,使人物畫向著“神形兼備”的正確道 路發展。
        顧愷之,東晉無錫人,出身世族家庭。少年時代就以其天才的、 多方面的藝術才能而聞名。後來當過世族軍政集團的大司馬參軍, 又擔任了皇帝的“散騎常侍”。他是一個典型的士大夫專業畫家,當 時的人就稱他是畫絕、才絕、癡絕。這充分肯定了他在繪畫及文學藝 術方面的橫溢才華,同時也披露了他同許多士大夫知識份子一樣的“任性放達”,超越世俗的虛靜態度和心胸。 根據古書記載,顧愷之的作品是很多的,《貞觀公私畫史》著錄的共17卷,可惜都已失傳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都是後人臨摹的。《洛神賦圖》是以曹植的文學作品《洛神賦》為腳本加以描繪的,它描繪了詩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見了已成為洛神的舊日戀人的情景。在這幅畫中,畫家巧妙地再現了文學作品的精神實質,他把那位似來去、飄忽不定,在水面上淩波微步的洛神描繪得非常嫻雅面傳情;而處於驚疑、恍悔中的曹植,在洛水之濱與洛神遙遙相對,留戀徘徊可望而不可即的樣子,也十分傳神,透出無限的惆悵和哀傷,《女史箴圖》是根據西晉詩人張華《女史箴》的文章的意思來畫的長卷。《女史箴》一共九段,內容是宣傳封建禮教、讚揚古代宮廷婦女的節義行為,實際上是鞏固封建秩序的道德箴言。但是,畫卷中的人物是畫家所熟知的貴族婦女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古代貴族婦女生活的一些片段,人物的身份、儀態也掌握得很有分寸。這幅名畫有兩種摹本,宋代的摹本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隋代的摹本在八國聯軍入侵時被掠去,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到了隋唐時代,隨著社會安定,經濟高度發展,人物畫也得到提高。隋唐繪畫中以人物畫和道釋人物畫為主流,成就最為輝煌。特別是唐朝,真是名畫與名畫家輩出。我們這裡介紹四個著名的唐代畫家。
       首先是初唐的閻立本。他是今陝西臨潼縣人,出身貴族,他的父親和哥哥也都很善畫,並供職於朝廷,所以他在藝術上的道路受家庭影響不小。閻立本一直追隨唐太宗李世民,為初唐的政治事業和政權鞏固的需要高唱讚歌。據記載,他曾畫過許多開國立業的功勳大臣們的肖像,但他在繪畫史上最為有名的還是他的《步輦圖》。《步輦圖》以641年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與吐蓍松贊干布聯
姻的事件為背景,選擇了唐太宗在眾侍女的簇擁下端坐在步輦車上,接見松贊干布派來的迎親使者的場面加以描繪,記錄下了這個歷史性的情節。畫家依靠神情舉止、容貌服飾,生動地刻畫了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精神氣質。唐太宗的威嚴和睦,吐蕃使者的敬畏恭謙、禮儀官的肅穆、宮女們的顧盼,氣氛親切融洽,卻又嚴肅莊重。是一幅成功地描寫古代吐蓍民族地區與中原地區友好交往的歷史畫卷。
       初唐之後,進入盛唐,又出了個有名的畫家,叫吳道於。吳道子是今河南禹縣人,他與其他出身貴族的畫家不同,他出身貧寒,早年浪跡洛陽,後去當了畫工和雕塑工,但他刻苦好學,很快就脫穎而出,才藝出眾,被唐玄宗召入宮中,授以“內教博士”等職銜。吳道子以繪製宗教壁畫和宗教人物畫而著稱。據傳他畫的宗教壁畫,在長安、洛陽兩地的寺院道觀中就有300多幅。而《地獄變相圖》,是他佛教畫方面的代表作品,被評之為“筆力勁,怒變狀陰怪,睹之不覺毛戴”,竟使有些殺生為業的屠戶和漁夫,也“見之而畏罪改業”。這說明畫家觀察的敏銳,造型的誇張,技巧的精湛,確有獨到之處。而且吳道子的繪畫技巧還驚人地熟練,據說他畫丈餘的人像,可以從手臂或腳部開始,都能畫出完整生動的藝術形象;他畫佛頭部的圓光,轉臂運筆,一筆而成。更絕的是他畫人物的衣帶,飄飄欲舉,讓人有微風拂面的感覺。故有“吳帶當風”之譽。吳道子之後,到了中唐,張萱和周昉成為這一時代的各畫家。張萱是宮廷畫家,他的人物畫多以豪門貴婦和宮女為對象,代表作品有
《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描繪的是一群正在製作絲絹的貴族家庭婦女的真實動人場面。《虢國夫人游春圖》是畫的楊貴妃的三個姐姐與一群侍女乘馬結隊郊遊的奢華場面。周昉,曾是張萱的學生,也多以宮女和貴婦人方描繪物件,他繼承和發展了張萱的藝術風格。他的代表作有《簪花仕女圖》、《紈扇仕女圖》等。張萱和周昉同被稱為仕女畫家。唐以後,是五代、兩宋時期,人物畫無論從題材或技法方面看,都向多元化發展。而隨著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反映世俗生活的作品也有所增加,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物畫家,我們這裡著重介紹一下五代的名畫家顧閎中和宋代名畫家李公麟。 顧閎中是江南人,五代南唐的畫院畫家,他擅長人物畫,設色濃麗,善於描摹神情意態。他最為著名的畫是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一幅《韓熙載夜宴圖》。韓熙載本是北方後唐豪族,但由於唐政權內部的爭殺,他投奔南唐,原想依靠南唐主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初曾被重用,而後又由於南唐結黨相爭,國勢不振,韓熙載的地位也升遷不定,根本無法施展抱負。於是他只好“縱情聲色”,日日夜宴,以燈紅酒綠、醉生夢死的生活來麻醉自己。據說後來南唐後主想起用他,但又不放心,便派宮廷畫家顧閎中潛入韓府,窺視其夜宴的情況,於是畫家目識心記,回來憑記憶畫成了這件作品。《韓熙載夜宴圖》由聽琴、觀舞、休憩、賞樂和調笑等五個既可獨立成章,卻又相互關聯的片斷組成畫卷,畫面表現出這樣的場面:面闊肩寬、高冠長髯、表情沉鬱的主人公,正在與滿堂賓客和聲伎們聽琵琶演奏,畫家在畫卷中細膩地描繪了眾賓客與女伎們的聽音樂跳舞、休息調笑的各種場景,畫中樂曲悠揚、舞姿曼妙、觥籌交錯、笑語喧嘩,更突出了主人公的心事重重、悒鬱無聊的精神狀態。
      五代稱為人物畫大師的有顧閎中,而宋代人物畫大師則首推李公麟。李公麟是安徽舒城人,年輕時曾任過地方上的小官,後來厭倦仕途,隱居在一個稱為龍眼山的地方,自號龍眼居士。據記載,他的學識修養極深,精于文學書畫,還善於鑒別古器物,他在繪畫上表現範圍之廣闊也是歷代文人畫家少有的。據說他對道釋人物、鞍馬、宮室、山水、花鳥都是無所不能。《宜和畫譜》說他能“集眾所善為已有,更自立意,專為一家”。不過,他在繪畫上最大的貢獻還是在人物故事畫中注入了文人的意趣,對作品主題進行了深入挖掘,表現出了深刻見解。李公麟的傳世作品有《維摩詰圖》、《五五圖》、《西園雅集圖》、《臨韋偃放牧圖》等。
        在宋代的畫家中,我們還必須提到一個人物,就是張擇端。因為他是以反映城鄉“市井小民”生活為題材的風俗人物畫的傑出代表。他原籍山東諸城,早年遊學汴京,後來在畫院任職,自成一家。他的藝術成就,歷來不被士大夫評論家所重視,因而有關他的史料極為稀少。所幸的是他的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圖》完整地保存至今,才確立了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應有的地位。
       《清明上河圖》所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梁(今開封)和汴河兩岸清明時節的市俗人事,畫面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從總體來看,可分為郊野、汴河、街市三大段。首段描繪城郊農村清明時節的田野景色:疏林薄霧掩映著農舍酒家,阡陌縱橫、田畝井然。行人往來于途,或乘騎閑覽,賞春踏青,或驅牲趕路,以謀生計。中段畫的汴河。河面寬闊,水勢清緩,幾十艘貨船散佈其間,或沿岸停泊,或駛于中流。一座巨型的木拱橋橫跨河上,宛若一道飛虹,將兩岸街市相連,有人稱它為“虹橋”。後段則是描寫汴梁街市的景況,城內街市交錯縱橫,房屋鱗次櫛比,酒樓店鋪百肆雜陳,招牌幡幔目不暇接,飲食百貨應有盡有。把北宋末期工商業發達的面貌,以及隱藏在這種繁華景象背後的那種有閑者酒樓歡宴,勞苦者辛勤操作的貧富差別,表現得淋漓盡致。《清明上河圖》通過這樣三段組成了一個統一的畫面,從商業、交通、漕運、建築等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角度,集中體現了12世紀我國的都市生活面貌,為我們考據研究宋代社會提供了一件具有綜合性價值的形象化資料。
      《清明上河圖》被歷代的鑒賞家們輾轉收藏,多次倖免於難。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五代兩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人物畫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宋以後,進入元代,繪畫藝術受到打擊,聚集了許多畫家的甫宋畫院也解體了,這個時代文人畫興起,畫家們大多回避現買,把描繪物件轉向那些花鳥竹石,水波煙雲,很少有人再畫人物,因此可以這樣說,人物畫在元代就開始衰落了,甚至影響到以後的明清時代。縱觀元、明、清三代,在歷史上很有成就的人物畫家可以說是寥寥可數。只是在明清之際,歷經了明清兩大社會生活的大畫家陳洪綬,以其獨立堅強的性格和行動,又使中國傳統的人物肖像畫在畫壇上放出異彩。 陳洪綬,浙江諸暨人,據說他從小就顯示出相當的繪畫天才,4歲時就畫有關羽拱手立像,14歲時就可懸畫市中賣錢。年輕時他本想通過科舉在仕途上大顯身手,但卻屢試落第。可統治者卻發現了他的藝術才華,44歲時被崇禎皇帝召入宮,臨摹歷代帝王圖像,這使他受益匪淺,他的畫也開始名聲大振。明朝滅亡之後,他深感亡國之痛,曾一度皈依佛門。晚年,他性情變得放縱狂怪,時而吞聲飲泣,時而縱酒狂呼,在他55歲那年,這位明清時代難得的人物畫大師,在淒苦悲憤中死去。
       明清之後,中國畫走進了近代中國社會。隨著西方異質文化的潮水般的衝擊,中國繪畫也並始容納了一些西洋繪畫的特徵,特別是在人物畫方面,人們開始在透視、人體解剖、明暗關係、色彩變化等方面吸收西洋畫的表現方法,使中國人物畫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