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採眾長的納西族民居
納西族在不斷的遷徙中不斷選擇和改變著住居形式。從最初遊牧時的帳篷到農耕為主時的土掌房;從西元7世紀金沙江上游和瀘沽湖邊可拆裝搬遷的木楞房到明代以後開始的定居生活。納西族在積極吸收中原漢文化的同時,也融合了鄰近的藏族、白族的住居文化,形成既多元、又有本民族特色的合院式建築。納西族民居也是“三坊一照壁”體系,與白族民居相似,但照壁比大理白族民居矮小,不太注重裝飾。山牆和前後簷牆的砌築技術比較特別,下部砌毛石,中間是土坯,以鏝泥抹面,而上部多暴露木結構的裝飾。屋頂為懸山頂,有博風板,豎吊碩長的木懸魚。
束河、沙河古村鎮到處都是納西族的田園式庭院。大門的裝飾與圍牆和屋脊的裝飾相呼應,庭院裡種了許多植物,高的果樹,矮的花草,就像一個小花園,和田間彌漫著的野薔薇都散發著令人陶醉的幽香。
寶山石頭城位於麗江東北的金沙江峽谷中,這是當年納西人遷徙時在金沙江上游修建的第一個村落。他們把行動不便的老人安置在這裡,身強力壯的年輕人繼續沿金沙江遷徙,尋找居住的家園。與貴州布依族石頭寨不同,石頭城不僅是用石頭壘砌的城堡,也是建在一塊三面絕壁面向金沙江的巨石之上的城堡。絕壁一面,房屋的後牆與巨石合為一體,面向金沙江一面用石塊砌起了城牆。城堡有前後寨門,城內的巷道曲折有序,陡峭的岩石被鑿成石階。當年城內建造的108座房屋,至今無法增加,後來改造的只能在原址重建。
瀘沽湖邊的納西族是個浪漫的民族,瀘沽湖邊總有談情說愛的年輕男女。他們的住房是木楞房,屋頂覆蓋木片瓦。正房是祖母堂,房基高,室內設大火塘,為家人日常生活之處。左右廂房和倒座房均為幹欄式結構,西廂房下層為柴房,上層是經堂;東廂房下層養豬、牛,上層是臥室和儲藏間;倒座房下是對開的大門,上層主要存放喂牲畜的草料,這樣就形成了緊湊的四合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