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傳統民居及其裝飾

  巴渝(重慶)大地經歷了近三千年的激烈歷史演變與巴人世代耕耘,產生了獨具特色的巴渝文化。巴渝傳統民居建築與裝飾藝術,無疑是巴渝文化內涵和地域文明的濃縮與凝固。

  一、異彩紛呈的民居建築形態

  巴渝傳統建築以民居群落和山地建築為主體,具有雄渾的氣勢、豐富而立體的層次和自然生態的景象。巴渝地區多山多水,且山地地形千變萬化,傳統山地居民正是因因地制宜建房而顯現出多姿多彩的建築形態。根據調研和考證,民居的構築形式自成一格,和諧而嚴謹,形成有十二種適應地形的常用手法,即:台、吊、坡、拖、梭、靠、跨、架、錯、分、合、挑。

  二、民居建築外觀造型特徵

  1. 幹欄式:一種底層架空,以防潮濕與蟲蛀野獸侵襲的典型懸挑建築。建築史論家李光逵在《論幹欄式建築的起源與發展》中認為 :“巢居—柵居—幹欄—半幹欄—地面木構房屋”是幹欄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序列。縱觀重慶傳統民居從形成到發展,幹欄式建築即成為巴渝古鎮民居環境的一大特色和寶貴的民居文化遺產。

  2. 宮室式:這種大型住宅由幹欄式建築演變產生,之前還有地龍牆、高勒腳、地樓板,四周設通風孔的幹欄式餘韻民居。宮室式建築空間的平面佈局多左右對稱,以祖堂居中,多用幾重四合院拼成前堂後寢的佈置。即前半部居中為廳堂,是對外接待迎賓的部分;後半部分是內宅,內宅以正房為上,為家人居住的部分。在這些庭院中,不僅有宮室制度完善的規範,且家廟、宗祠、花園、戲樓、碉樓、學堂、亭廊等諸多內容彙聚一境,構成具有巴渝民居特色的大型莊園。

  三、民居建築接地方式

  1. 懸挑法:懸挑是利用挑樓、挑廊、挑陽臺、挑樓梯等來爭取建築空間擴大使用面積的處理手法。

  採用懸挑手法需要有合宜的結構體系。在巴渝傳統住宅的捆綁結構、穿鬥結構中,常用的竹、木等材料重量輕,受彎性能良好,所以構築中普遍運用懸挑手法。隨著結構與材料日益更新的今天,山地住宅汲取這種處理手法仍然可行且十分有意義。

  2. 吊腳和架空法:吊腳是建築物的一部分擱在下吊的腳柱上,使底部淩空的一種處理手法。架空是將建築物全部擱在腳柱上,建築底部完全透空的一種處理手法。架空和吊腳與地面的接觸部分減少到只有幾個點,因此避免了建築與山地地形之間的矛盾。

  架空和吊腳的基礎是點式基礎,因此建築後仍可以保持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綠化環境。同時可以避免破壞地層結構的穩定性而產生如滑坡、崩塌之類的工程事故。再者,由於腳柱的高度可以隨意調整,採用架空和吊腳處理,適應的坡度範圍較廣。特別是對陡坡及懸崖峭壁地段修建的住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辦法。它既利於臨江習俗,又利於通風防潮。

  附崖是附貼崖壁因地制宜、修建住宅的特殊處理手法。附崖建築充分利用幾乎不能修建住宅的地段和空間,生態自然地營造出民居環境。這對於當今城市的開發和緩解建築密度,節約城市用地仍具有較好的指導意義。附崖修建常見的有“上爬”和 “下掉”兩種方式,上爬式附崖住宅位於上崖下街地段,建築物依附崖壁,逐層上爬,由底層入內。下掉式附崖住宅位於上街下坎地帶,建築物高出地面一至三層,附貼崖壁下掉一至三層。

  附崖建築與崖壁緊密相聯,利用崖壁良好的承接能力承載了一部分荷重,節約了結構材料,增加了房屋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建築物附崖地段可將一些難看的崖壁遮擋起來,改善城鎮面貌,並且對於崖壁也起著保護作用。因此,在山地城鎮用地緊張的情況下得到廣泛的採用和承傳。

  四、巴渝民居建築的裝飾特點

  裝飾是民居建築構成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築物的性質和地位,以及人們的精神追求和物質生活。巴渝民居建築裝飾在表現形式和技藝上既秉承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精邃又具有自身質樸特色。

  巴渝古鎮建築的各個部件或裝飾構件豐富多樣,如山牆,屋脊,挑簷,掛落,雀替,駝峰,柱礎,撣拱,門窗等,多用精緻美觀的木雕、石雕、磚雕、泥塑、彩繪或陶瓷飾物製成,其中所反映的內容或傳統典故,是移民禮教和本土文化的生動展示。

  尤其突出的是豐富多樣的木雕裝飾藝術,巴渝民居的木雕主要集中在門、窗、傢俱以及雀替上。雕花細膩,造型多變,在對稱的格局上尋找局部的變化。在內容上,多以植物,花卉為主,以及如意紋等。石雕大都以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為物件,柱礎上的石雕古樸笨拙,給人以厚重感,欄杆上的雕花細膩精緻,層次豐富,線條流暢,疏密適中,動物活靈活現,形象生動,植物特徵鮮明,具有很好的概括性。柱礎與欄杆似乎是不起眼的建築元素,而恰恰在它們身上的雕飾反倒叫人覺得建築師的精細和房主人生活品位的高雅。其中,龍鳳、牡丹,雲氣紋、麒麟都是常見的題材。

  不管是古鎮的石雕還是木雕都是源於人們祈福消災、趨吉避凶的樸素思想。中國古代裝飾的形成,與根深蒂固以血緣宗法為紐帶的人倫關係,以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關,中國特定的文化背景孕育著建築裝飾這塊土壤,給它活動和創造的空間,並且形成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規範與審美意識。

  作為地方居民生活的“容器”,巴渝“傳統民居”歷經數千年滄桑而不衰落。它不僅是社會基層物質文化的集中體現,又是聯繫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仲介,更是地域文化與傳統精神的載體,體現了世代人民“對生活的不同看法和對真理的不同外在表現”。他們在對地形的處理、對環境的感悟和對傳統圖形的運用上,展示出韻味無窮的文化風采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