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爾邦節(回族)

古爾邦節是回族人民的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七十天舉行。這個節日屬於穆斯林朝覲功課的儀式範圍。伊斯蘭教曆每年十二月上旬,穆斯林去麥加朝聖。朝覲的最後一天—十二月十日,開始舉行慶祝活動。

古爾邦節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亦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的意思就是“節日”,“古爾邦”和“阿祖哈”都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含有犧牲、獻身之意。新疆的回族還稱古爾邦節為“庫爾班節”。其實,“庫爾班”就是“古爾邦”,只是發音不同罷了。我國回族人民把“古爾邦”意譯為宰牲節或獻牲節。所以現在回族群眾對古爾邦節有不同的叫法:有的用阿拉伯語叫做“古爾邦”、“爾德”、“庫爾班”;有的用漢語稱作“宰牲節”、“獻牲節”、“忠孝節”;有的還稱作回民的新年。無論怎樣稱呼,古爾邦節已成為我國回族人民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深深紮根于廣大回族人民群眾之中,為整個民族所喜聞樂見。

回族穆斯林為什麼要宰牲過古爾邦節呢?相傳,伊斯蘭教的古代先知之一—易蔔拉欣,在他快滿五十歲時,膝下仍無一子,他憂心忡忡,祈求安拉賜他一個兒子。過了不久,他果然得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兒子,起名叫伊斯瑪儀。易蔔拉欣欣喜若狂,奔相走告,人們為他高興,給他恭喜。當伊斯瑪儀不到一歲時,易蔔拉欣受真主的暗示,把伊斯瑪儀母子送到一個非常荒涼的地方,安排在一間茅屋裡住下。他難捨難分,最後還是回家去宣傳純正的宗教去了。

易蔔拉欣走後,伊斯瑪儀母子倆生活漸漸地維持不下去了,既無糧,又常常缺水,饑腸轆轆,口乾舌燥。伊斯瑪儀號啕大哭,母親傷心落淚,到處奔波,尋找飲食。一天,伊斯瑪儀的母親到山裡去挖野菜,找水喝,翻了不知多少坡,越了不知多少溝,仍然沒有找到吃喝,她四肢無力,眼前直冒金花。就在無路可走的絕境中,忽然她的眼前出現了一股清清的泉水。她高興得要發瘋了,一種醉人的快樂,浸透了她那溫柔的心。她雙手捧起晶瑩的甜水,盡情地喝了一肚子,爾後用罐子給伊斯瑪儀提了些回家了。

上一篇:開齋節(回族)
下一篇:聖紀節(回族)

節日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