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前一個拾金不昧的故事

這年冬天,一個孩子在山西廣寧的河道上,撿到一個背囊,裡面裝著銀子。這孩子沒見過這麼多的銀子,感到很害怕,就把這個背囊拿到他的舅舅家。舅舅是個本分人,想到這些銀子的主人可能正在為丟失錢財著急上火,就把這個裝著銀子的背囊交官了。

  經官方查驗,背囊裡的銀子足足有四百兩。這兩個平民百姓怎麼也沒想到,這件事竟然驚動了皇上。

  皇上得到奏報,馬上下旨,嘉獎兩個拾金不昧的百姓,從失主的銀子中,拿出一百兩給這舅甥二人,並特批官布四匹,分別送給這兩個平民,作為獎勵。他讓當地官府制個匾額,送到這兩家去掛在門上。剩下的三百兩銀子,由失主領回。失主四百兩銀子雖然領回三百兩,總比都丟了好,千恩萬謝而去。

  這兩個百姓,舅舅叫呂有才,外甥叫張自得,這兩個普通的名字,也因此出現在皇帝的諭旨當中。時間是1807年12月8日(嘉慶十二年十一月初十丁未)。

  本來這事到此就可以結束了,但有一個叫周厚轅的給事中給皇帝上了個摺子,要求將此事宣付史館,並讓各省督撫把皇帝的聖旨佈告天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號召百姓向這兩個人學習。

  嘉慶皇帝看到摺子,馬上批復四個大字——“殊可不必”。嘉慶覺得如果將此事廣泛傳播,雖然是弘揚正氣,傳播義舉,但是大規模宣傳,恐怕勞民傷財,最重要的是,如果大肆張揚,必將招來虛偽貪冒之徒,隨之還要甄別真偽,再行獎賞,引來社會動盪也未可知。皇帝最後說,周厚轅這類摺子,以後就不要再上了。

  看清朝《上諭檔》的時候,感覺清朝嘉慶這個皇帝很不錯,單就這個拾金不昧的故事,嘉慶的處理應該說是妥當的。

  讀到此處,實在感到嘉慶皇帝精通當帝王的道道兒。老子曰:“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啥意思呢?老子在說: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就不會使老百姓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就不會使老百姓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就不會使民心被迷亂。那麼,依此類推,不過度宣揚山西兩位拾金不昧者,那麼也不會引出民間爭名奪利的爛事兒。

  歷朝歷代,都不乏周厚轅這樣的官,估計這老先生在五六品的官位上待得久了,整天琢磨皇帝在想著什麼,口味是什麼,想找個機會,引起皇帝的注意。恰巧山西平民拾金不昧,讓皇帝如此嘉獎,周老先生覺得這是個機會,何不上一表,如果皇帝採納他的意見,沒准能混個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主任(禮部侍郎)幹幹,至少是個副部級(從一品)。沒想到,皇帝不上道兒。沒準兒嘉慶還覺得這老頭兒太多事了。

  嘉慶年間的兩位老百姓估計也沒受過什麼主義教育,但一樣會推己及人,急人所急。學習誰,向誰學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恢復我們天性中的良善,恢復普通人的真實面貌,如此則為家國之幸、平民之幸了。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