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學的起源與發展


 

風水學的起源與發展,風水學本為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中國古代稱堪輿術,目的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等方法及原則。風水的歷史相當久遠,在古代,風水盛行于中華文化圈,是衣食住行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下面就給大家說說
風水學的起源與發展。

風水學的起源與發展

風水學是研究人類居住環境的一門學問,又稱堪輿學。風是空氣,一種流動的空氣;水為各種水資源,包括江河湖海及雨露。風水學強調了風與水對人體的作用,主張風太大的地方不宜人居住,而空氣不流通的地方也不宜居住;沒有水的地方不適宜人居住,而水氾濫成災的地方也不適宜居住。

遠古時代,人類就已經認識到了環境對人類的重要影響。由於生產力落後,原始人類難以抵禦各種猛獸的侵襲,於是他們就選擇了山洞作為規避的地方。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逐漸從山林中出走,走到依山傍水的寬闊平坦地帶聚居,村落與城鎮慢慢得以形成了。這一時期,風水學尚處於原始的萌芽階段。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一步發展,人類愈發深刻地認識到了環境對人體的作用。到了先秦時期,風水學才作為一種學說問世。秦朝朱仙桃所著的《搜山記》,是至今流傳下來的最早的風水學著作。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風水學理論逐漸得以完善,並且湧現了管輅、郭璞這樣的風水名家。郭璞本人被後人視為風水學的祖師,而他著的《葬書》,也被後人推崇為風水理論的經典之作。
在隋唐時期,風水理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形成了兩大派系——江西形勢派和福建理氣派。楊筠松是形勢派的創始人,其作品《疑龍經》、《撼龍經》、《葬法倒杖》、《青囊序》等,為風水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這些著作一直被風水研究者視為至寶。

到了明清時期,風水學已經達到鼎盛時期,各種風水著作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甚至到了氾濫的程度。其中以吳鼐的《陽宅撮要》、蔣大鴻的《地理辨證》、趙玉材的《地理五訣》較為有名。在形勢與理氣兩派的基礎上又分為四個派系——八宅派、玄空派、楊公派、過路陰陽派。

解放以後,風水學被強行披上“封建迷信”的外套而打入冷宮,勘探風水的活動在中國大陸銷聲匿跡了一段時期。改革開放以後,風水活動逐漸抬頭,並出現愈演愈烈之勢。

用現代科學知識與理論來看,人體是一個小磁場,而天地萬物是一個大磁場,我們周圍的萬物,時刻不停地發出一種微波與我們的小磁場產生物理感應,從而使磁場發生變化,變好或可變壞,這就是環境造人。

傳統風水學有它的科學性,但也有迷信、糟粕的成分。每一個愛好探究此道的人,都應該以現代科學知識與理論為基礎,棄其糟粕、取其精華,使風水學更加完美,更加科學,從而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熱門文章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