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袁世凱故居風水故事

  【導語】今天小編和大家揭秘袁世凱故居風水故事,袁世凱是中國河南項城人,中國近代著名的軍事和政治家,也是北洋新軍的領導人。有興趣的同學,馬上跟小編來看看他的故居有什麼特別之處吧!
  袁世凱其實出生在項城的另外一個地方,後來在袁寨生活的時間也很短。73歲的老太太袁啟姝住在河南省項城市王明口鎮袁寨村。這個因袁氏族居、興建大宅而得名的村落,據說是“竊國大盜”袁世凱的誕生地和童年舊居。
    
  每天攙著患腦癱的丈夫出去散步的時候,老太太經常會不自覺地走到村中那片破落的老宅前。這座有150多年歷史的袁氏大宅雖已殘損零落,卻因為曾是袁世凱舊居而染上複雜的色彩,而這裡也凝結著袁啟姝滋味難言的回憶。
    
  袁啟姝是袁世凱六弟袁世彤的重孫女,也是目前唯一一位居住在袁寨的袁家後人。其他袁氏後人或在開封、鄭州 ,或已定居海外。老人出生在袁氏舊居,她記得自己的年齡,但具體哪一年出生已經“記不清楚了”。
    
  曾經的袁氏大宅占地270畝,內有房舍200多間,外有高牆和護城河,宛然一座五臟俱全的城池。在大宅中長到11歲的袁啟姝對於那些盛況卻幾乎了無印象。她所熟悉的,是那片被遺棄、被蠶食、荒草叢生的老房子,黑乎乎的讓她害怕。“草叢裡的蛇有這麼粗。”老太太用雙手比畫出碗口大小。
    
  這座老宅在沉寂了數十年之後忽然躍入了人們的視線。半個月前,河南《東方今報》的一則新聞稱,項城市準備投資6500萬對袁世凱舊居進行維修保護,為此,政府在全市範圍內進行了動員,號召各機關、鄉鎮等國家工作人員每人至少捐出100元。
    
  坐落在豫東平原上的縣級市項城隸屬周口,傳說中伏羲、女媧均建都于周口,道家始祖老子也出生於此。到了近代,作為袁世凱的郡望,這個小縣城的名字常常被放在袁氏之後,成為袁世凱的別號。
    
  袁寨村位於項城市區東南17公里,目前尚無公車可通。村子200戶千餘口人,卻有30多個姓氏,其中袁姓是絕對少數,而許多村民都是當年袁氏舊居內傭人的後代。這個中原村落曾因權傾一時的袁氏家族而興盛,如今袁氏舊居僅存一隅,整個村落都是建在舊居宅基之上,但袁家人就剩下了一戶。
    
  在這個寧靜的小村尋找袁啟姝的住處相當輕鬆,村民們都認識這位元有著特殊身世的老人。袁啟姝的住處是一所普通的二層磚瓦樓房,帶一個小院。房前就是當年袁宅的護城河遺跡,現在變成了淺淺的水溝,幾隻鴨子在裡面撲騰著翅膀。聽說是記者來採訪,老人並不驚訝,很自然地把記者讓進屋內。她已經不止一次接待過遠方來的陌生客人。
    
  眼前的袁啟姝衣著普通,不過氣色很好,面容白皙,言談舉止之間透著一股淡定。她拉過一張小板凳,笑笑說:“將就坐坐,村裡不像你們城裡有沙發。”然後沉默,等著記者提問。她表達清晰,有問必答,不過並不多說,答完一個問題之後就繼續沉默。
    
  20世紀最初那些年袁世凱在北京 的起起落落似乎並未影響到項城的這座老宅,袁啟姝童年時代的老宅仍舊是熱鬧而繁盛的。解放戰爭期間,袁氏族人開始離開袁寨,各自分散。叔叔家一支去了臺灣,袁啟姝隨父母來到幾百裡外的漯河,父親隨後病故。“沒吃的,我們要過飯。”
    
  解放後,母女倆聽說“沒什麼事”,就又回到袁寨,“土改的時候,我娘倆還分到兩畝地。”
    
  袁啟姝說,因為舊居已經歸公,她們並沒有回到老宅居住。“當時舊居被當作村裡的倉庫使用,我們成分不好,儘量避開老宅。”
    
  袁啟姝的姐姐就因為特殊的出身而遭遇波折。“她比我大三歲,17歲的時候就跟著解放軍鬧革命去了南方,後來‘文革’期間,因為袁世凱後人的身份遭到批鬥,腦子受了刺激,老說屋裡有竊聽器。”1997年,袁啟姝母親去世,“我姐姐都沒回來,她恨袁世凱。”袁啟姝說。如今姐姐住在貴州,姐妹倆偶爾還打打電話。
    
  袁啟姝後來嫁給了村裡一個年輕人,“我老頭家原來是在袁家種地種菜園的。”
    
  “文革”時期,袁氏舊居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當年院內保留的一些頒賜給袁氏家族的滿清聖旨,之前已被村民拿回家做鞋樣、墊鋪板,此時全都被付之一炬。而城牆、炮樓以及許多房子都被拆除。“棺材、雜物等都往裡面放,羊、豬隨便進去,雜草有一人多高。”
    
  袁寨只是個小地方。在外部更廣闊的天地中,上世紀60年代,當年的陳伯達寫了本小冊子《竊國大盜袁世凱》,與《人民公敵蔣介石》相對照,為袁世凱進行了政治定性。
袁氏大宅曾是一座城池
    
  今天作為項城縣為數不多的知名景點之一的袁氏舊居位於袁寨村中央,門前有一個小小的廣場。大門高五六米,青磚黛瓦,翹角飛簷,屋脊上獅、虎、豹等精緻的磚雕暗示著屋主當年的顯赫地位,與周圍村民矮小粗陋的普通磚瓦房形成鮮明對比。這個大門,據說只是當年袁宅內院的一個側門。
    
  參觀券20元一張。走進宅院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白色的雕像基座,上書“中華民國首任總統袁世凱”,基座上空空如也。旁邊一面牆上寫著:“袁氏舊居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字樣。
    
  院內的路面用青磚鋪成,路邊露出的泥土還很新鮮。院子裡種植了不少柏樹、棕樹,還只有成年人胳膊粗細,顯見也是新植不久。
    
  殘存的院落並不大,僅剩六七十間房屋,總共占地不到20畝,只有當年的十三分之一。許多房屋處於失修狀態。有一間房屋屋瓦已經全部掀掉,椽柱暴露在風雨之下,其中的一面牆上還留著“文革”期間的紅色標語:“要鬥私批修”、“革命委員會好”。
    
  在院子一角有一間保存完好的房子,青磚黛瓦,高六七米,分上下兩層,門前掛了一塊木匾,藍底黃字,底色已經斑駁,上面用隸書寫著“袁世凱出生地”六個大字。走進屋子,正間擺放著一張桌子,兩張椅子,牆上掛著一些袁世凱的照片。兩邊的房間裡各擺著一張清代的舊床,別無它物。
    
  據當地文物部門的資料記載,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出生于袁寨。4歲時,袁世凱過繼給叔父袁保慶為嗣子。1866年,袁保慶赴山東濟南 補用知府,袁世凱隨嗣父離開袁寨。七年之後,袁保慶病逝,袁世凱和嗣母扶柩回到項城老家。在袁寨短暫居住後,袁世凱再一次離開,此後再未回到袁寨。
    
  關於袁世凱的幼年生活,當地流傳著一個故事。他4歲那年,撚軍進攻袁寨,袁寨15歲以上的青年都拿起武器登上寨牆,鳴槍放炮,抵禦撚軍,家人讓袁世凱登上城垣,袁“略無懼色”。這裡曾有過極其輝煌的歷史。“你看那屋頂的小鐵旗杆,那表示袁氏一族從袁世凱叔祖父袁甲三開始就文武雙全。”管理人員兼導遊侯金亮向記者解說。
    
  袁氏家族崛起于清道光年間,袁世凱叔祖父袁甲三因戰功顯赫,屢受朝廷嘉獎,賞戴花翎,穿黃馬褂。袁家自此聲威大振,至清咸豐年間達到鼎盛,當時袁家食一品俸祿的六人,二品俸祿的三人,四品俸祿的一人,七品俸祿的三人,一姓同時13人受封,在中國歷史上也屬罕見。
    
  袁寨村的袁氏舊居就是袁甲三所修,1851年開始修建,至1857年竣工,為了避撚軍襲擊,修築了寨堡。經侯金亮講述,記者可以想見一幅袁氏舊宅鼎盛時期的清晰圖像:這是一個帶有明清特色的大宅,占地270畝,寬400米,長500米,並有兩座吊橋及三道護城河。寨內按中、東、西軸線佈局,共有248間房屋,分為中東西三組縱深院落,各具中國傳統建築典型的大門樓和前、中、後三節院,形成一個完整且風格獨特的建築群。
    
  寨牆高達10米,四角有四個炮樓、六門大土炮,互相呼應,可以向外射擊,也可以對射以對付爬上城牆的土匪。一到晚上,城牆上燈火通明,土匪都不敢靠近。當時,大門上掛著清朝皇帝所賜的牌匾,道光、咸豐、同治的都有,見匾文官下轎,武官下馬。在袁氏家族鼎盛時期,四品官以下都不予接待。(完)

熱門文章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