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與廣州民間傳說

  “浮丘”是廣州一石,與海珠、海印合稱“廣州三石”。浮丘的得名,是因浮丘公的傳說而來。相傳浮丘公是南海人,在周靈王時,他陪同周太子晉入嵩山修煉。後來,浮丘公至羅浮得道,經常往來廣州西門外。後人指其地叫“浮丘”,浮丘的山稱之為“浮丘山”,浮丘的石稱之為“浮丘石”。古時文人騷客常常在其地成立“浮丘社”,吟詩作對。據清範瑞昂《粵中見聞》記載:明萬曆年間,學士趙志皋以謫官至粵,在浮丘開浮丘社,與士大夫賦詩,並塑造浮丘丈人、葛稚川二仙人像,供人們祭祀。

  屈大均(1630-1696年),初名邵龍,字翁山。廣東番禺茭塘人,出生於明清鼎革之際,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著名詩人、學者,被稱為明末清初詩壇“嶺南三大家”之第一人。

  屈大均出生於南海縣西場(即今之廣州西場),少年時期居住在廣州撒金巷(今廣州積金巷),浮丘山就在撒金巷附近。古老繁華的撒金巷附近流傳著很多傳說。屈大均在《西園》一詩中有“少小撒金仙巷住,仙人精舍傍芙蓉”的描述;在《答伍煉師》詩中又寫道:“予幼好吹笙,吹笙作鳳鳴;浮丘垂玉手,相接上層城。”屈大均幼年所受民間傳說的有益涵養,在他後來的反清鬥爭和詩詞創作中發揮了相當積極的作用。

  屈大均幼時聰明活潑,數就珊瑚井旁嬉戲為謠。他從小聽歌謠、唱歌謠並創作歌謠。《浮丘謠》是他流傳下來最早的詩歌作品,一共只有三句:

  浮丘叔、浮丘丈人同一目撒豆成金人不知肩上珊瑚擔一束

  相傳浮丘丈人和浮丘叔兩人合共只有一隻眼睛。平日裡,兩人互相攙扶,一起上山打柴,賣柴禾度日,日子過得很艱難。附近的居民很同情他們,經常送一些雜糧給他們。但他們哪裡知道,浮丘丈人和浮丘叔是神仙,裝扮成殘疾人到人間察看善惡。他們得到人們善意的幫助後,便以法力報答那些救助過殘疾人的人們。他們背上一袋黃豆,挑上一束禾草,來到這些善良人家的門前,向屋內撒一把黃豆,黃豆立即變成金子;又向屋內塞進一把禾草,禾草立即變成珊瑚。撒金巷的得名據說由此而來。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