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岳太和宮

   

     金殿是武當山的象徵,也是武當道教在皇室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標誌。

    在金殿前,極目四方,八百里武當秀麗風光盡收眼底,群峰起伏猶如大海的波濤奔湧在靜止的瞬間,眾峰拱擁,八方朝拜的景觀神奇地渲染著神權的威嚴和皇權的至高無上。

    金殿是當時中國等級最高的建築規制,高5、45米,殿頂翼角飛舉,上飾龍鳳、海馬、仙人等吉祥之物,栩栩如生。金殿整體為銅鑄,外飾鎏金,結構殿身的立柱、梁枋以及瓦鱗、窗櫺、門檻等諸形畢備。各鑄件之間嚴絲合縫,渾然天成。金殿歷經近600年的風雨雷電、嚴寒酷暑,至今仍然金光奪目、輝煌如初,是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的燦爛明珠,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和古代科技水準的歷史見證,堪稱國寶。

    這裡,是智慧和創造力的集成,是美和藝術的展覽。金殿內壁上淺雕流雲紋飾,線條柔和而流暢;紫色地墁,洗磨光潔,色調和諧柔潤;金殿內供奉的真武大帝、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將等神像,均為銅鑄鎏金,刻畫細膩,性格鮮明,生動傳神。

    在金殿的前面還有金鐘、玉磬兩座保存完好的銅鑄亭子,兩側有朝山進香的信士抽籤、蓋神印的簽房和印房,後面是父母殿,供奉著真武大帝的父母。                                                                                                                                               

    大岳太和宮建在眾峰拱托、直插雲霄的武當最高峰——天柱峰的絕頂上。在1612米的巔峰絕頂上建造規模宏大的道宮,更多地體現出的是一種前無古人的氣魄和征服者勝利的昭示,武當山特殊的地貌形成的眾峰拱托、八方朝拜的景觀也神奇地渲染出皇權的至高無上。

   

    大岳太和宮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道人信士,還是香客遊人,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

    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宮,建成後嘉封武當山為“大嶽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道宮為“大岳太和宮”。皇帝的嘉封使武當山的地位一舉而成為五嶽之首。

    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進行了擴建,使殿堂道房多達520間。而在那次擴建之後,這裡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圍牆為界,牆外面的稱為“太和宮”,牆裡面叫“紫金城”。“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可見當時大岳太和宮的地位僅次於北京的皇宮了。

    太和宮整體建築佈局是依居天險、隨山就勢,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構築上借其峻險而添其隆重,以達到肅穆莊嚴、大氣滂礴的藝術效果,讓人感到垂懸中的穩重和獨步雲天的威嚴。古人贊為“千層樓閣空中起,萬疊雲山足下環”,並說這是“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

    來過武當山的世界文化遺產專家、空間學專家、建築專家等無不驚歎大岳太和宮所反映出的建築思想及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的統一,高度評價這“曠古之傑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明永樂十四年,在武當山天柱峰建成太和宮。而那時,天柱峰絕頂四周並沒有現在看到的這一圈城牆。明永樂十七年,明成祖朱棣命隆平候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營造天柱峰的紫金城。明成祖下詔對建城牆提出要求說:“金頂砌造四周城垣,其山本身不要修動,其牆務隨地勢高下,……務要堅固壯實。”

    整個工程歷時五年完工,用巨型條石砌築的城牆周長344米,居險臨危卻又堅固穩重,猶如一道光環圍繞金頂,讓人歎為觀止。城牆上按東西南北四方建築了四座天門,以象徵天闕。四座天門臨絕雲空,極力渲染天庭仙界的威嚴……

    太和宮在建築規制上和其它道宮一樣,但因為在它的上方有座金殿,所以它原來的正殿就有所降格,被稱為“朝聖殿”。朝聖殿裡供奉著銅鑄鎏金玄武及他的部將雷神、靈官等神像。在明朝的一段時間裡,香客信士,包括在山道人朝拜玄武大帝只能到這裡為止,想上金頂是絕對不允許的,高高在上的金殿他們只能從遠處望上一眼。

    太和宮的皇經堂是道徒們每天早晚頌經的地色方,也是武當道教一處重要的祭祀場所。這座明末被火焚毀,清道光年間又重建的殿堂極富特。它的隔扇門上全部浮雕著珍禽異獸和道教神仙故事,其工藝精湛又有著濃厚的民間文化色彩。皇經堂內神像、供器、法器琳琅滿目,均為鑄造藝術和雕刻藝術的精品。殿內正中高懸的“生天立地”的巨匾為清道光皇帝親筆所書。

    太和宮的小蓮峰上有一殿房,裡面置放著元代鑄造的一座銅殿。這座距今已有近700年歷史的銅殿為仿木結構,是研究元代銅鑄藝術的珍貴實物,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銅殿。由於它原來置於天柱峰上,明朝建金殿時將其轉運到這裡,所以人們也稱它為“轉運殿”。借著它的諧音,許多香客和遊人都到裡面轉一圈,以求“時來運轉”。……                   

    武當山主峰天柱峰頂上的金頂,是武當山的精華和象徵,也是武當道教在皇室扶持下走向鼎盛高峰的標誌。

 

    金頂景區包括中觀、黃龍洞、朝天宮、古神道上的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和太和宮的金殿、皇經堂、紫金城、朝拜殿,以及元代古銅殿等古代建築。這裡保存著大量的各朝代製造的像器、供器、法器等文物珍品。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建築和鑄造工藝的燦爛明珠,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古代科技水準的歷史見證,是無價之寶。

    在金殿前,極目四方,八百里武當秀麗風光盡收眼底,群峰起伏猶如大海的波濤奔湧在靜止的瞬間,眾峰拱擁,八方朝拜的景觀神奇地渲染著神權的威嚴和皇權的至高無上。同時,還能領略到很多奇異的自然天象奇觀和流傳著許多神話故事。

    可以說,武當山金頂無論是對遊人還是對香客都有著強列的吸引力。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來武當山金頂的遊客連年遞增。站在金頂,會有一種無形的震憾使人驚心動魄,崇敬虔誠之心油然而生。

    朝聖門:從武當山古神道攀援而上,經過一天門、二天門、三天門的艱苦跋涉,只見金頂紫金城高大的城牆就在身邊,雄偉的天門傲視群山,金殿即將躍入眼簾…… 這時,抬眼望去,威嚴壯麗的朝聖門橫亙在面前。

    古神道上的三座天門和朝聖門均為明永樂十年在元代舊址上敕建,氣勢恢宏,依次屹立在數千級飾欄石階之間。天門設置頗具匠心,可以說是神來之筆。它巧妙運用了環境空間和宗教理義,製造出使人心理發生急劇變化的環境氛圍,是古人智慧的具體體現。

    天門的高大穩固烘托渲染著天界的神聖莊嚴,使朝拜者一步步加重心靈上的敬仰肅穆之情。同時,攀登金頂的神道雖有石階護欄,仍陡峭崎嶇,攀行艱辛。朝拜者在艱難行進中,猛然發現眼前屹立的高大天門,會從心底迸發出激情,力量倍增。這種體驗是審美情趣的昇華。朝山進香的信士香客,每走近天門,則歡呼雀躍,萬山回應,經久不息……

    太和宮大殿在明代稱朝聖殿,匾額上書 “大岳太和宮”。前面建有無牆閣,梁棟上彩繪各種圖案紋飾,精美絢麗。兩側為鐘樓和鼓樓,鐘樓裡懸掛一口明永樂十三年鑄造的巨大銅鐘,高1.57米,口徑1.435米,是武當山現存體量最大造型最美的一口鐘,敲擊後發出像雷聲一樣的鐘聲,回音不絕。太和宮大殿為磚石結構,琉璃瓦屋面,牆體的下部為精美的石雕。大殿內供奉著真武、金童、玉女等十幾尊神像,形象逼真,其中既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可以說是明清藝術薈萃一堂。

    朝拜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四年,清康熙以後稱為太和宮大殿。在明代,來金頂朝山進香的普通百姓是不能到金殿的,只能在這裡朝拜真武大帝,高高在上的金殿他們只能在遠處望上一眼,由此體現著等級的森嚴和皇權的神聖。 

    金頂皇經堂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清道光29年重建,裝飾精美,富麗堂皇。

    皇經堂又名誦經堂,是道人誦經習課的場所。每日清晨和黃昏誦頌經文真誥,是武當山出家道人自我修持的日常功課,被視為升仙者的階梯。每次誦唱時間約一個小時,其目的是陶淑性情、虔誠其心,以做到一心向道。

    皇經堂殿內正中懸掛金匾一塊,匾書“生天立地”四個大字,是清代道光皇帝御賜。大殿的闌額、木制隔扇上浮雕著眾多道教人物、故事和珍禽異獸,圖案精美,雕刻技藝精湛,反映出清代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

    皇經堂內設有左右神龕、中神龕和上神龕,分別供奉著真武大帝、三清、玉皇等道教神像。

    靈官殿:進入紫禁城南天門拾級而上,是金頂靈官殿長廊。這裡幽暗陰森,石冷襲人。靈官,在道教神系中,是鎮守山門、監壇護法之神,司掌天上人間糾察之職。設置在登臨金殿之前的靈官殿,對朝拜者進行最後的精神洗禮,具有特殊意義。

    由於山貌地型的限制,靈官殿只是依岩建置的小石殿。石殿內安放一座明代製造的錫制小殿,這座仿木結構的殿堂式建築,通體用錫金屬製作,是中國十五世紀應用錫金屬的見證,其冶煉鑄技術十分成熟,藝術造型同樣值得稱道,是武當山目前發現的唯一的一件錫制文物,非常珍貴。

    在道教神系中,靈官是護法監壇之神,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所有違法亂紀、不忠不孝者他都要加以制裁。金頂靈官殿長廊上懸有木質橫匾,楷書“聖恩普沛”。在這裡,“聖恩普沛”有雙重含義,一是說當朝皇帝的恩典廣布人間,讚美當朝盛世;另一重含義是讚美真武大帝的恩惠像陽光雨露一樣,大公無私地照耀滋潤天下,使普天之下獲得旺盛的生機.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