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有個得勝鎮

         竹山縣西部邊陲小鎮得勝鎮,在歷來的地圖上 “得勝鋪”(鎮)的標記比別的鄉鎮要大,甚至有的鄉鎮在地圖上不出現,而得勝鎮在地圖上從來不遭受可有可無的冷遇——因為它處於界嶺腳下咽喉地帶,是入秦通蜀的必經關隘。得勝鎮政府所在地的地名自古就叫得勝鋪,是因為有了鄉鎮行政建制以後才叫做得勝鎮的。關於“得勝(鎮)之名的來歷有三說:

 

娘子軍得勝正規軍

    明朝時候,大鬧闖王那陣子,與闖王稱兄道弟的大將張獻忠那天準備從襄樊趕往陝南,路過竹山縣西部邊陲界嶺腳下的一個小街鋪時,像土匪一樣燒殺搶掠,殘害老百姓。

    街鋪東北面靠近寶豐的深山裡,有位行俠仗義的馬二姐,一聽說張獻忠的隊伍在禍害當地百姓,就率領她正在訓練的娘子軍前往進行抗擊。可是,娘子軍橫豎不是張獻忠部下男爺們的對手,不多會兒工夫,好多娘子軍姐妹已經被砍翻馬下。情勢危急時刻,馬二姐急中生智,策馬傳令,要姐妹們務必儘快從裡到外全部脫掉上衣。

    一時間,娘子軍姐妹一個個赤身露體沖上陣去,讓久不見女人的兵士眼睛都直勾勾發起呆來。馬二姐要的就是這種效果,見機不可失,大喊一聲“姐妹們沖啊殺啊——”合力搶殺前去,把張先獻忠的人馬殺了個落花流水,丟盔棄甲而逃,地方上才保住了安寧。

    馬二姐的這一仗,憑智力或者說不是辦法的辦法打贏了訓練有素的正規軍,轉敗為勝。當地老百姓為感激娘子軍的功勞,把本來沒有名字的小街鋪從此喚做得勝鋪。如今,寶豐黃栗馬場溝(馬二姐練兵跑馬的場地)尚存馬二姐墳塚,其人不假,其事蹟仍在當地傳頌。

 

袁姓辦學堂“德勝”官司

       得勝鋪這塊地面上,有袁、孟兩大姓老是搶爭地盤,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衝突和氏族鬥毆。街鋪北面有塊土坡台,風水先生看過,叫做”飛蛾撲火”之地,誰佔領了誰的後人就興旺。袁姓搶先在那裡建了祠堂,孟姓人不服,把所餘土地山場開闢成墳地,袁、孟兩姓為此打起了官司。

       官司打到了鄖陽府,官老爺見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難得了結;對簿公堂時,官老爺就各打五十大板,無論祠堂墳地均做罷論。但是在官老爺命師爺寫判決文書時候,袁姓人靈機一動,主動提出把祠堂改做地方公共學堂,官司就有了轉機,袁姓之舉得到了官府的支持和褒獎。

        在這個事情上,當地老百姓說袁姓辦公共學堂是積德,官司勝了,是“德勝”,從此改字不改音,地名寫成了“德勝鋪”。激勵得袁姓更加樂於公益事業,牽頭集資建設了連接對岸街鋪的“長壽橋”——成為漢白公路和現305省道有名的公路橋樑之一。

 

失而復得的“得勝”

    清朝時候,朝廷名將德楞泰兵發鄂西北,追剿農民起義女英雄王聰兒。王聰兒的部隊與德楞泰的兵馬打遊擊周旋,從界嶺返回鄖西;德楞泰跟蹤追擊,路經得勝鋪時,孟姓一個光棍兒隨軍當了伙夫。

    在鄖西,德楞泰與王聰兒的一場激烈戰鬥中,孟伙夫上戰場送飯,眼見一發土炮向德楞泰轟來,就麻利地沖上前去,抱著德楞泰打了幾個滾,滾到了安全地方,救了德楞泰一條老命,德楞泰當下就提拔孟伙夫為“將軍”,至於是幾等幾級的將軍,搞不清楚,反正大家從此就把孟伙夫稱呼為孟將軍。

    又一次戰鬥中,又發生了同樣的危急情景,孟將軍如法再行,那土炮卻把孟將軍給炸死了。德楞泰又一次大難不死,就把孟將軍的忠心向皇上上了奏摺,朝廷格外恩典,讓人把孟將軍的屍體送回得勝老家安葬。

    這一下子孟姓來了榮耀,理直氣壯地在“飛蛾撲火”地的中心點“燈盞窩”處挖坑,埋葬了孟將軍,壘砌了高大的墓碑,稱為將軍墓,那面土坡台從此稱作孟家檯子。

    孟姓大做水貨將軍文章,袁姓卻再不敢爭論。孟姓為爭地盤算是大獲全勝——所以孟姓就把街鋪以南的地面叫做“全勝”,把街鋪周圍的地面改稱“永勝”,意思是孟姓是永遠的勝利。一直到新中國建立,那方圓百十裡地面還叫“永勝區”,後來又叫“永勝公社”。

    “文革”期間,紅衛兵造反派認真分析“德勝”與“永勝”,都與袁、孟兩大姓的地主階級有關係,還是以紀念農民階級的女兒馬二姐為妥當,從此又恢復“得勝”(鎮)的叫法

上一篇:官渡雷打岩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