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用紙張的演變
中國書畫用紙是指用中國毛筆與中國的星和書畫顏料進行書寫與繪畫的藝術用紙。已有一千八百年歷史,源遠流長,它是中國文化、藝術和科學的結晶。正如郭沫若同志所講:“中國書法和繪畫離了它,便無法表達藝術的妙味”。現在從中國書法史、繪畫史及歷史上有名的書法家、國畫家對用紙的描述,結合造紙技術的進步來探討中國書畫用好的演變。
一、蔡倫發明造紙用於書契,八十年後出現了妍妙輝光的左伯書法用紙(西元105—264年,計159年)。史書記載:中國漢字書法是一門高雅的美的藝術,對比世界各民族文字,一般只作為表達思想的一種文字手段,而獨有我國的漢字,六千多年來,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從古文大象到小篆,而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各種字體的形成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並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這些漢字藝術開始從古代陶文、殷商、甲骨文、初秦石龍文、兩漢石碑及帛書、竹木簡發展而來,一直到東漢和帝時(西元7105年)蔡倫發明植物纖維紙,才奠定了紙張作為中國書畫用紙的基礎。
書法作為一種藝術來表達,對紙張品質要求與書契用紙有所不同。為此又注人了造紙家的辛勤勞動與心血,改進品質。蔡倫獻紙後八十年,即東漢末(西元 185年左右),書法家左伯繼承與發展了蔡倫的造紙技術,創出了“研妙陳光”的左伯紙,為書法家採用,開創了書法藝術用紙的新紀元。
張懷花《書斷》卷一載:“左伯字子邑,山東東萊人,特工八分(宇體名)。擅名漢末,又甚能作紙”。對左伯的評價,文人書法家肖子良答王僧虔書:“子邑之紙,妍妙輝光”。
與左伯同時代的書法家韋誕,是出生于東漢末成長在三國的有名書法家,他把左伯紙比美于大書法家蔡言使用的紈李伯色綢)。皇帝命他題署,韋指定要用張芝筆、左伯紙和他自己製造的墨,才能寫得出好的大字(原文見張懷嘔《書斷》)。
二、蘭亭革紙代表了晉、南北朝、隋書畫用紙的演變與進步(西元266—6!8年計353年)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出了大書法家鐘醫、王激之等名家,藝術家繪畫還不用紙張,如東晉顧眉之《女史鹿圈》及陪展子虔《遊春圖》,但他們的作品都是絹本。為此,對晉、南北朝書畫用紙的演變,應著重研究書法家字帖用紙。
鐘巴主要藝術作品為楷書,王武之主要藝術作品為行書草書。他們樹立了楷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此後歷代學書者,乃至東鄰日本,莫不宗法王夢之,甚至尊王我之為“書聖”。王台之書法作品中《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是他用繭紙、鼠須筆與朋友悠游之余的得意之筆。原本“蘭亭繭紙人昭陵”,隨後太宗陪葬了。
蠶繭紙究竟用什麼原料與工藝來製造的?是大家關心的問題。因為他代表了晉、南北朝書畫用紙的演變與進步。史書記掛:工藝之寫字,“道媚勁健,絕代所無”。寫字後,殘餘墨蹟,刻木三分。這張紙的堅實品質。更值得探討。浙江圖書館書畫家劉慎梅老先生珍藏的明朝蠶繭紙,可以作為參考。該紙外觀堅實平整,兩面磨光,有光澤介是米色,類似繭絲外觀。輕工業部造紙研究所王菊華、李玉華二位工程師來浙取蠶繭紙纖維進行顯微鏡分析,鑒定為100%植皮斯制,紙有簾印,加有澱粉’紙重143克/平方米,緊度0.95克/平方米,這紙是明朝的蠶繭紙,雖不是晉如用,;但很活來書法家米帶著《書史》,考證了古代名書法家所寫字帖用紙,晉南北朝以麻紙粘紙為主,所以推測富林召紙也可能屬優皮製造,不是蠶繭製造。劉義廣撰《世說新語》載:“王羲之書蘭亭序用蠶繭紙,紙似革而修也。為此從多方面論證,蠶繭紙是繼承與發展了蔡倫造紙所用的“樹膚”,用櫧皮做的加工紙。
為了論證王羲之(西元303~361年)時代,繭紙是否採用塗布加工技術,有作進一步探討的必要。浙江圖書館古館部保存一幅經卷,未祛,經初步斷代是北朝的抄經紙,為西元400年左右,與王羲之東晉時代相近,經卷上寫的是塢摩羅什(344~413年)譯的大智度論經卷。經輕工業部李玉華、王菊華兩位工程師幫助分析,並請中國佛教協會廣濟寺王建東鑒定,該經卷字多怪體,透光照看,但見橫向簾紋彎曲,粗細不一,為麻簾所種造。木紋一寸用有近十根底線。抄紙原料為100%芒麻纖維,紙面有澱粉與白色礦物塗料加工技術,從而改善了該原紙的性能,使紙張增加了白度和發墨性能,再經紙面的研光。提高了該級的表面平滑度與紙的緊度,紙質堅牢,書寫流暢。從北朝抄經紙的分析證明塗布加工技術已廣為晉、南北朝所採用(紙的背面質甚粗糙,是未經漂白的本色纖維)。
概括說來,晉南北朝書畫用紙的演變是完善了韌皮纖維製造本色紙漿及抄送本色的紙,並進一步採用新技術對紙面進行了塗布加工。
到唐五代又擴大了抄制書法用紙的原料品種如用麻類、諸樹皮、桑皮、藤皮及少量其他皮料。書畫用紙的品名有以原料為名或以外觀、或以地名來命名。如所稱麻紙、格紙(或名香紙)、剜藤紙、桑根紙、網紙、由拳藤紙、繭紙、密香紙(香樹皮造)等。
三、精度加工的後閉紙、抄經紙、南唐澄心堂紙代表了唐五代書畫紙的繁榮(西元618~959年計341年)
唐代是我國封建經濟、政治、文化高度繁榮時期,馬宗霍《書林藻鑒})載:“唐代書家之盛,不減于晉。專立書學,實自唐始”,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書法藝術珍品很多,各地進貢的書畫名紙也很多,書家輩出。初唐歐(歐陽溝)、虞(應世南)、鍺(諸遂良)、薛(薛稷)、顏(顏真卿)、柳(公權),顏是新書體的創始者。唐朝有名的書法家先後共有245人之多。至今許多字帖還為學書者所臨摹。
在繪畫藝術方面,米帶的(綠匯現錄》記載,首先採用以生紙作畫的名畫家是唐吳道子(西元688—758年)。他被世人稱為《畫聖》。他的《天龍八部圖粉本卷》,紙本白描畫《寶積迎羅佛象》都是用紙作畫。改絹本為紙本作畫,是唐代畫家衝破幾百年來的傳統的一項改革創新。對於紙的發墨性好,絹不易吸墨,昌駿不及紙,已早為書法家所熟悉。但繪畫家由於古畫多用細如蠶絲的墨線作畫,再填以丹青,這種筆法用絹更適宜。吳道子改革了古畫筆法,創造了用狀如藥條的筆法作畫,用焦墨勾線,著淡色的白描法,以紙作畫,開創了新材料新畫法,以後唐名畫家韓或、廬鴻、韓況及五代名畫家巨然都用紙作出了珍品,保留到現在,下表為唐、五代名畫家字帖繪畫用紙的品種:
分析以上名書畫篆所用紙張,再結合來鄙薄著《聞見後錄》栽。“唐人有熟紙生而熱線所謂研沙杜光者,其法不一,生紙非有喪故不用”。上表所用紙張,都屬熟紙。也就是都經過表面塗布加工的紙張,其加工的原好多屬植紙、麻紙、股稅、桑次統現舉幾張名紙的製造方法,來說明唐、五代書畫紙製造技術的高超。
1.唐永嘉調陽紙、渤錢是黃紙凡抄送另紙的造紙人員可免以《永嘉縣誌》載:情有詡珊紙,潔白堅滑。
製造方法是採用柳粉和飛富,加林硝煮沸,待冷。紙張先施勝礬,幹後再用大筆刷藥,上紙的兩面,再等候乾燥,打錯,再用粗布納成塊,楷磨。會大夫都爭相購買,其品質與浪心堂紙相似。”《天工開物》載:。永嘉鍵措紙亦桑稷紙。”為此唐永嘉曆標紙是以桑食級為用紙,再經施腔塗布井打蠟磨光製造。上表中韓濕名畫《五牛圖》(注引有人于祛畫時,抽其小樣分析,斷定為桑皮紙,紙面有光澤,紙面見有蠟層,色淺黃,紙張組織勻度好。通過紙樣的分析,與唐永嘉偽標紙的記載基本稅待,這說聽了唐代書畫用紙是經過精度加工後製造出來的。
2.南唐波心堂紙,是五代南唐李想(西元 939~978年)以烈祖宴居的澄心堂取名。是書畫家極為稱讚的優質書畫紙,澄心堂的原紙是安徽斯州池州生產的錯皮紙,到南京宮庭內再精度加工管造,屬植皮加工紙,北來蘇易簡《文房四譜》載:“李主澄心堂為第一,其為江南池苗二郡,今世不復出精品”。澄心堂紙是加工塗布紙的又一證明,是米茉《書史》中記載鑒定澄心堂紙真偽的方法;“古澄心堂水洗浸一夕,明鋪於床上,漿硬已去,紙複元性,萬個池者也”。
3.唐寫經紙,是以黃美加礬或膠塗刷加工成黃紙,趙希鴿《洞天清錄集》“硬黃紙唐人用以書經,染以黃基,取其辟以其流加漿,澤勞而滑,故善書者,多取以作字”。浙江圖書館古籍部存有唐人寫經紙。上有浙江名僧書法家文學家弘一法師敬觀的題字,紙質細膩,該紙即是以黃賣染成黃色的加工紙,原料為100%韌皮纖維,塗有大量澱粉。
綜上所述,唐五代是集韌皮纖維之大成所產貢紙遍及全國,其中有精度加工的跟紙、按經紙、澄心堂紙等,是開創性的加工書畫用名紙,代表了唐代書畫紙的繁榮。由於紙張大量創造,廣泛應用,以及東西交通的暢通,紙張的製造不但發展到全國,而且傳播到朝鮮、日本、中亞阿拉伯、開羅等地。所以說唐代是造紙行業發展的興盛時期,也是書畫紙名聞中外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