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是六七十年代的鄉村醫生。

  為什麼要叫赤腳醫生呢?

  那時候都是泥路,遇上下雨天,農村人一般不穿雨鞋都是光著腳走路,鄉村醫生也不例外,於是農村人叫鄉村醫生不叫鄉村醫生叫赤腳醫生。

  也正是因為路道不好,農村人生病一般都找赤腳醫生,小到感冒發燒拉肚子,大到毒瘡扭傷婆娘生孩子。可見當時的赤腳醫生是不折不扣的全科大夫。

  蘇小妹就是這樣一位赤腳醫生。

  蘇小妹十三歲就輟學了,也不是笨,就是沒心思讀書。

  姑姑說,不讀書你幹啥?

  蘇小妹說,我要跟你學醫,我想和你一樣當赤腳醫生。

  就跟姑姑學起了醫。

  姑姑給人看病,蘇小妹忽閃著大眼睛在邊上看。

  一天,姑姑出診去了,留下蘇小妹照看診所。

  一位母親拉扯著一個髒不拉嘰的孩子進來,孩子哭叫著死拗,不肯進屋。

  蘇小妹趕緊迎出去,原來孩子腦袋上長了一個毒瘡,雞蛋大,鼓鼓的,裡面已經化膿了,必須馬上開掉。孩子怕疼死活不肯找醫生。

  蘇小妹笑著對孩子說,不一定要開刀的,你過來,我幫你看看,我只要用手一摸,你的毒瘡就好了。

  孩子看著這個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小醫生,將信將疑就走進去了。

  蘇小妹說我用酒精幫你消消毒,一點都不疼,涼涼的很舒服。

  說著就拿一團酒精棉在毒瘡上擦,噗,一股濃水就泚了出來,孩子還沒感覺什麼,蘇小妹已經將傷口上好藥包紮完畢了。

  嘿嘿,沒事了,幾天就好了。

  孩子的母親也傻眼了,背著孩子問蘇小妹,你怎麼弄的?

  蘇小妹調皮地一笑,翻過掌心,原來食指和中指間夾著一片鋒利的刀片。

  後來小孩子長毒瘡都指名道姓要蘇小妹給治。

  姑姑笑著說,想不到你這丫頭還真是行醫的料。

  一次,姑姑帶她去給一個農婦接生。

  產婦躺在床上疼得汗珠子劈裡啪啦地掉,孩子就是生不下來。

  好不容易有動靜了,一看,不得了,孩子臍帶先出來了。

  這種情況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窒息死亡。最好的辦法是剖腹產,可是剖腹手術要大醫院才能做,現在送大醫院肯定來不及了,姑姑也急得汗珠子劈裡啪啦掉。

  蘇小妹說,姑姑讓我試試吧。 你?雖然姑姑滿腹狐疑,但是事不宜遲,死馬當活馬醫吧。於是點了點頭。

  洗手消毒。蘇小妹將右手小心地伸進產婦產道,使勁往上一推,咯吱,進去了。

  虧了蘇小妹手小還細滑,產婦並沒有絲毫痛苦。

  孩子終於降生了,但是臉色蒼白,有窒息症狀。

  蘇小妹趕緊進行嘴對嘴人工呼吸,不久孩子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在場的人都松了一口氣,無不向蘇小妹翹起了大拇指。

  那年蘇小妹十五歲,十五歲就成了頗有名氣的赤腳醫生,特別是接生,受到了產婦們的一致推崇。

  幾年下來,經蘇小妹之手接生的孩子不計其數。

  這次,蘇小妹又成功接生了一名胖乎乎的男嬰。男嬰的奶奶抱著孫子直樂,突然看著身材凹凸有致的蘇小妹問:閨女你多大了?

  二十了。

  不小了,你別光顧著替別人接生孩子,自己的事情也該考慮一下了。

  蘇小妹臉一紅,還早哩!

  其實蘇小妹心裡有一個人——關在牛棚裡的李大頭。

  李大頭參加過抗日戰爭,雖然立功無數,卻放掉過一個日本兵。在那個敏感時代,這問題的嚴重程度可想而知了。

  李大頭自己也覺得有罪,心甘情願認打認罰。

  因為在戰場上負傷瘸了一條腿,李大頭快四十了還是孤家寡人一個。

  蘇小妹經常給李大頭送吃的,漿洗衣服。

  村人都說這個蘇小妹當赤腳醫生當傻了,別人看見李大頭都躲得遠遠的,她倒好,一個黃花大閨女,和個通敵間諜糾纏不清。

  話傳到姑姑耳朵裡,面對姑姑的質問,蘇小妹說我覺得大頭不是壞人,他放那個日本兵一定有隱情的。其實作惡的不是當兵的,是指揮他們的人,那些日本兵同樣也是戰爭的受害者。

  慌得姑姑趕緊捂住了蘇小妹的嘴巴,你這不知輕重的丫頭,可不敢瞎說。

  大隊支書也給蘇小妹做工作,說別為了一個壞分子毀了自己的前程。

  蘇小妹抬手把烏黑的髮辮甩到背後,挺了挺胸說,為了解放新中國他已經廢了一條腿,而且他立了那麼多功,就算有過也抵消了。他要是出不來,我給他送一輩子牢飯。說到做到,蘇小妹真的把鋪蓋卷搬到了李大頭家。

  嫁給李大頭後,赤腳醫生被罷職了,跟著農婦們下田種地。

  看著累得一歪一倒的蘇小妹,李大頭心疼得直淌淚。

  蘇小妹笑著說,瞧你個大男人,就這點出息啊?放心吧,你老婆不是豆腐捏的,別人能幹我也能幹。

  沒多久,蘇小妹就把農活幹得有模有樣了,不過隊裡還是把她調上去當赤腳醫生了。因為大隊新換的赤腳醫生,不太在行,村裡人怨聲載道,都念叨著蘇小妹。

  後來李大頭不但被平反了,基於抗戰立過功,還享受了幹部待遇。

  村裡人都咂著嘴說蘇小妹,當年你尋死覓活要嫁給李大頭,原來你長著前後眼啊!

  蘇小妹也笑了,正了正肩上的藥箱說,我沒長前後眼,但是我相信好人有好報。

 

上一篇:匠心
下一篇:和諧的玉米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