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特又傳統的壯家建築

  壯家的傳統住宅稱為“高欄”,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下層養家畜,主要用杉木皮、茅草搭建。解放以後,牡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同時也受到漢族建築的影啊,現在居屋一般為“一座三”:“一座五”形式,即中間是廳,兩旁有兩間臥至,另加廚房、豬欄等稍矮的附房。另一種格局為“一廳兩房連一井兩廊式”,即廳前一個天井,兩旁為廂房。

     壯屋一般不開後門、後窗,只有正門、側門和側窗。同一姓氏的往在一起建村立寨,一戶一屋。人口繁盛以後,村寨內便出現幾個門樓,一個門樓代表同姓中的一個分支。門 樓是公共場所,門頭上有一對用八塊瓦砌成的“眼睛”,樓棚上放置著老人的壽木,樓下兩側放置長凳,供人閑坐歇息及兒童玩耍。門樓前面掛著有功名的金字匾額,有些還在壁上嵌著記錄宗族來歷的石刻。

   獨特的壯家節日

  壯族有自己獨特的崇拜物,同時亦幾乎每個農曆月份都有喜慶或紀念性的節日。其中也有些與漢族相同的節日,如春節、中秋節、重陽節以及過冬至等。不過,儘管這些節日相同,但慶祝或紀念的儀式卻有所差異。

     正月初一至十五,春節裡壯族喜唱“年晚歌”與男女分組“坐歌堂”的習俗。各村寨流行“裝古事”,以村寨為單位,男女老少總動員,分別裝扮古代英雄、歷史人物等,入夜時提各式花燈,有字燈、禽鳥、魚、蝶等形象的燈式,中間穿插舞獅,敲鑼打鼓到鄰村外垌獻演遊訪。“古事隊”多達百餘人,領頭燈標明某某村寨,由村中輩分最高、被認為是“好命”的人來撐舉。

     二月二,壯族稱為“開耕節”。表示農事活動的開始,家家戶戶做大湯糍,預兆豐年。過節時不能邀外客吃飯、住宿,新嫁女兒要回娘家取生產工具和種子,也不留宿。

     三月三,壯族一部分人在這天拜山祭祖。過去集體掃墓後,以房姓分豬肉,現在改為各家各戶自掃祖墓。

  四月八,俗呼“牛皇誕”,古稱“龍華會”,是壯族的大節,宴親會友,甚力熱鬧,並以泡浸出水的黃基子或楓葉蒸炊黃、黑二色糯米飯,用嫩竹葉之類包裹。分別喂黃牛、水牛、在牛欄門上插柳條或袖、楓樹的青枝,讓耕牛休息一天。有些村寨吃糯米飯時,不用筷子,將飯捏成團,用手抓著吃。家中如有身體孱弱的小孩,則令其手抓色飯,身披蓑衣,頭戴竹笠。在牛欄裡吃飯,以示讓小孩象牛那樣粗食、快長和健壯。

     六月六,嘗新節。壯話呼“拜元那”,原意是割新禾拜田頭神,亦是壯族的大節,要蒸二、三斤重的糯米棕米慶賀。

     七月七,乞巧節。壯族姑娘要入河沐浴。傳說當口天上銀河的仙水流到人間,洗後,姑娘心身更健美。同時亦裝回仙水制醋,稱人“七月香”。

     七月十四,占稱中元節,俗稱鬼節。這一大力壯族婦女走娘家的日子,每逢節日,必攜帶雞、鴨禮品歸家探親。

     九月九,重陽節,壯族不象漢族爬山登高,而是搞“送火神”活動。這天下午,壯族村寨每家一人到田頭或河灘用新竹、禾稈紮一間小屋,屋內供放紙錢、炮仗以祭火神。入夜,每家一人,各持一把火同去燒草屋,紙炮和竹節爆破聲、風火聲以及人們“鳴吆”的呼叫聲響成一片,意在送走火神,祈求避免房屋火災。待小草屋燒完後便不再點火,要摸黑回家,以表示火神已送走。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