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王的故事(苗族)

 聽老人們說,我們苗家在格桑①跟官家打仗,苗王戰死,部眾四零.八散,逃到各地,繼續跟官兵打仗。逃到格巴②的苗家人,聚攏在一起,勢力最強大,官家隨時都想來攻打他們。由於格巴山高路險,官家沒有法子進來,這樣,格巴的苗人就安居下來了。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格巴地方的苗人很快就變成九村十八寨。
有一年,在九村十八寨的一戶苗家,有一個年輕的媳婦,懷了一胎雙胞胎,一懷就是十年,還不見娃娃出世。兩個娃娃在娘的肚子裡,又能吃東西,又能跟爹媽說話,擺龍門陣③。
他們的爹媽不見兩個娃兒出世,心焦得很,天天求神敬祖,盼望兩個娃兒快些生下來。
一天,他們家爹爹上坡做活路,他們家媽在家裡眶著兩個娃兒說:“孩兒呀!你們快點子出世吧,這樣下去,媽難過得很喲!”
兩個娃兒在娘肚子裡齊聲回答說:“媽呀,你老人家不要心焦,我們還沒到出世的時候呢!到了出世的那天,我們就會出來。”說話時,兩個娃兒就在娘肚子裡蹲腳伸手,碰得媽的肚皮“咚咚”發響。
媽痛得很,生氣地對兩個娃兒說:“你們是人還是鬼!?緊倒不出世,將來媽咋個生得出你們呢?”
“媽呀,我們是人,不是鬼。你老人家不要心焦,到時候我們會自家出來。”說倒說倒,又 伸手踢腳起來。
媽又問兩個娃兒說:“娃兒喲!你們又在搞那樣名堂?不要踢了呀!你們把媽的肚皮踢破了,往後哪個來哺養你們呢?’’兩個聽到媽媽叫苦連天,就安靜下來。但過不幾天,他們又在媽肚子裡伸腿踢腳搞起來。
媽又生氣了,問兩個娃兒:“你們又在做哪樣?踢得我肚子好痛喲!”
兩個娃兒在媽肚子裡高聲回答:“我們在練手腳呢!媽呀,你老人家忍倒點吧,我們練一下就不練了。”
媽忍受著疼痛,誆著兩個娃兒說:“娃兒喲!你們快點出世吧,外頭好玩得很啊!”
兩個娃兒齊聲說:“媽呀,你老人家不要心焦,到出世的那天,我們就會出來。”
一晃又過了一年。媽又誆他們說:“娃兒喲!你們在媽的肚皮頭也有十一個年頭了,也該出世了,快點出來吧!‘家頭只*你們老爹一個人做活路,辛苦得很啦!”
兩個娃兒聽到媽媽這話,反轉誆起媽來了:“媽呀,你老人家還要忍耐一些年啊!到時候,我們就會出世了。”
三娘母④你眶我,我眶你,但還是不見兩個娃兒出世。媽又心焦地問:“娃兒喲!你們哪個時候才出世呢?跟媽講個時間啊,媽才好為你們作點準備嘛!”
兩個娃兒聽到媽又在焦急了,就在肚子裡頭齊聲說:“媽呀,只要四個年頭,你老人家再辛苦四年吧。”媽媽聽到只有四個年頭就要把他們生下來了,又高興又心焦,就問兩個娃兒說:“你們想吃點哪樣?乖娃娃。”
兩個娃聽了高興起來,對媽說:“媽呀,我們最喜歡吃生筍子啦!請你給爹講,要他多拔些筍子來給我們吃。”
到天黑了,娃兒的爹從坡上收工回來,媽跟爹說:“兩個娃兒要你多打些筍子來給他們吃。”爹聽了,拍拍老婆的大肚子,對兩個娃兒說:“你們喜歡吃筍子?以後爹天天都打筍子來給你們吃就是。”
兩個娃兒聽到了爹的話,高興地說:“多謝爹爹了。”說完就安安靜靜睡著了。
冬去春來,月缺了又圓,圓了又缺,時間一年年的過去。到滿十五歲的時候,兩個娃娃齊聲對他媽說:“媽呀,我們要出世了!”
他媽聽說兩個娃娃就要出世了,又焦又喜,忙問:“你們咋個出來呢?”
兩個娃兒在娘肚皮裡齊聲回答說:“我們要從你的夾肢孔裡出來,請你老人家抬起你的雙手,我們才好出來啊屍媽聽了,立馬抬起兩隻手臂。這時,兩個手持寶刀的男娃娃,就從媽的夾肢孔裡,破肉而出,“咯噔”一下跳到地上,馬上又拿自己的衣胞⑤和口水把他*的傷口糊攏。只見一下下⑥,媽的傷口就長還原了。
就在兩個娃娃出世那天,他們家們口那兩根大竹子也“哢嚓哢嚓”破開來,從裡面跳出兩匹小馬崽。它們見風就長,見光就大,一下下,就長成兩匹高大壯肥的駿馬了。它們在門口院壩裡,“噗哧噗哧”打響鼻,昂起腦殼對倒娃娃出世的屋子刨地長嘶。兩個剛剛落地的苗家少年郎,一聽馬叫,光著屁股,跑到門外,各自跳上一匹駿馬,練起馬腳來。兩個娃娃一出世,兩匹駿馬一跑動嘶叫起來,震得千里之外的皇宮也不安穩,宮殿上的瓦片“嘩嘩”往下落,嚇得娘娘叫喊不停。皇帝立馬上朝,趕忙吩咐丞相拿出照地鏡。最後,丞相看到格桑地方的軍營裡騷亂得不得了,又看到格巴地方黃土飛齊天高,兩匹駿馬上,兩個光屁股苗家娃娃正在練兵馬哩!丞相放下照地鏡,對皇帝悄悄說,這兩個光屁股少年,正在操練兵馬,看樣子,好象要來攻打格桑軍營,莫非格桑出了哪樣事了?文武百官一個個嚇得臉都變了色,你看我,我看你,不曉得咋個辦。皇帝見文武大臣害怕成這個樣子,心裡頭很不高興。正在這時,格桑的兵丁送來了奏章,上面說,格桑官兵的頭領不曉得得了哪樣疾病,一下子就死在軍營裡了,軍中沒得帶兵的人,軍營混亂得很。又說,離格桑不遠的格巴地方,出了兩個苗王,是兩個懷了十五年的小娃娃。他們正在日夜操練兵馬,要來攻打格桑,請求皇上趕忙派個頭領,加派精兵,趕到格桑去防守。
皇帝看了密信,暗暗吃驚,馬上叫眾臣散朝,與丞相商議,派了一名得力的大將,帶了精兵,跟隨格桑送信的兵丁,馬不停蹄地日夜趕路。幾天後,趕到了格桑軍營,將領立馬發兵攻打格巴苗人。
苗家兩少年得知格桑官兵已來攻打格巴的消息後,立即翻身上馬,各站在一個山頭,
用馬鞭子抽打著滿山遍嶺的竹子。一林林的竹子,頓時“劈劈啪啪”爆響開來。一個個身高體壯的苗兵拿起弓弩刀劍從竹心裡跳了出來,去把守各個山口,不讓官兵進入格巴。
格桑的官兵,在新頭領的帶領下,象螞蟻子一樣,黑壓壓、密麻麻地朝倒格巴開來。兩個苗家少年,一點都不怕,見官兵*近了,就拔出身上的寶刀,朝官兵一揮。只見到處都是刀,不等官兵爬上石門⑦,就著砍得橫七豎八,倒得遍地都是。官兵頭領見死傷老火,只好下令退回格桑。從此,苗家人就擁戴兩個少年為苗王,一個為左竹王,一個為右竹王。
官兵敗回格桑,上書皇帝,說是格巴的兩個苗王,左竹王和右竹王,本領高強,有神通,官兵打不進,死傷老火,請求皇帝另想辦法。
皇帝又把丞相叫來商議,如何才能把格巴的兩個苗王打敗。丞相想了又想,就說:“格巴山高林猛,道路狹窄,我軍硬打,難得打贏。只能採用火攻,先把那裡的山林一把火燒光,讓苗兵無藏身之處,然後分兵幾路去攻打苗王,方能取勝。”
皇帝聽了,覺得也只有這樣做,於是就下令格桑官兵去放火燒山。
格巴地方,猛山猛林,滿山是大樹乾草,哪裡經得住火燒?只一小下,山山嶺嶺的樹木都燒得紅通通的,嚇死人。眼看大火就要燒齊格巴山的竹林了,兩個苗王不慌不忙,拔出寶裡頭,把官兵們燒得爛眉爛眼,滾的滾,爬的爬,喊媽叫娘往倒後頭跑。苗兵們見官兵逃跑,就從山頂上滾下一砣砣大石頭,打得官兵頭破血汗,斷腿的斷腿,斷腳的斷腳,倒得遍坡都是。皇帝和丞相看到官兵打了敗仗都嚇憨了。等他們清醒過來,仗火已經結束。丞相湊倒皇帝的耳朵說起悄悄話來。
哪曉得皇帝聽了丞相的話,拍起桌子大罵丞相盡出餿主意。丞相等皇帝發完脾氣,又說:“陛下的江山要緊,還是人要緊?請陛下三思。只有採取這個辦法,才能打敗苗人。”
皇帝想了三天三夜,後來,為了坐穩江山,滅絕苗人,不得不採用丞相的主意。
自從格桑官兵打了敗仗之後,再也不敢欺負格巴的苗家了。格巴百姓各自種田打獵,過著自在的生活。
一年年過去,兩個苗王已經長大成人。有一年,兩個衣裳爛兮兮的客家⑧姑娘來到格巴地方討飯。她們其實不是叫化子,而是皇帝派來勾引兩個苗王的爛女人,一個是皇帝的姑娘,一個是丞相的姑娘。
她們白天假巴⑨到格巴寨子頭去討口,晚上就回岩洞頭吃官府偷偷送來的東西。一天,這兩個假巴討口的女人,來到苗王練馬的地方,看兩個苗王練馬。兩個女人看了一陣,就說:“大王們的馬術雖是好馬術,依我看,還比不上我們的馬術好。你們只有這麼的的個⑩本事,咋個打得贏官兵嘛?”
兩個苗王見討口女人這樣說,就跳下馬來,走到兩個女人跟前問:“你們說我們兄弟倆個馬術不如你們,你們敢跟我們比比嗎?”
兩個女人和苗王比下來都輸了,苗王也不責怪。她們裝著很不好意思的樣子,回到岩洞裡去了。
以後,兩個討口女人又常常到兩個苗王的跑馬場去看苗王練馬,幫他們拉馬飲水、洗馬、喂草。日子一長,兩個苗王漸漸喜歡起兩個討口女人來。後來,皇帝家姑娘嫁給了右竹王,丞相家姑娘嫁給了左竹王。
皇帝和丞相曉得他們的陰謀成功了,就立馬派兵攻打格巴苗家。官兵仍然用燒山開路的辦法來攻打。兩個苗王還是用馬鞭召來竹兵,用寶刀召風抗敵來對付官兵。官兵每回都還是打敗仗。
兩個苗王的用兵方法,被他們的妻子看在眼裡,記在心頭。她們趁苗王不注意,偷偷把兩個苗王的寶刀放進燒開了的豬潲鍋裡頭,煮去了寶刀的神力;又把狗血塗在馬鞭上,馬鞭也沒得神力。兩個壞女人連忙送信給官兵。很快,官兵又來攻打格巴了。兩個苗王用
馬鞭召兵,馬鞭失靈了;他們又用寶刀召風,寶刀也失靈了。官兵一面火燒竹林,一面進攻,兩個苗王見勢不好,各帶妻子去占倒一個山頭。這個時候,兩個妻子都說出了她們的來歷,還勸苗王趕快投降,跟他們到皇宮中去享樂。
兩個苗王聽了,曉得上了女人的當,各自用失靈的寶刀把她們殺死了,然後,飛身上馬,離開戰場,離開家鄉,向龍裡方向逃去。
官兵平定了格巴,頭領來到皇帝和丞相家姑娘著殺的山頭上,埋好了她們的屍體,在石門山的一塊大石頭上,刻了“永鎮邊夷”四個大字。並留下一支隊伍駐守格巴,收兵回格桑去了。
-------------------------------------------
講述者: 蓬老銀 男 51歲 苗族 農民 文盲 貴陽高坡人
採錄者: 王秀盈 男 51歲 苗族 教IJ幣 大學文化 台江縣人
採錄時間: 1987年7
採錄地點: 花溪區高坡鄉

① 格桑:苗語,地名,今貴陽噴水池一帶。
② 格巴:苗語,地名,今花溪高坡鄉。
⑧ 龍門陣:傳聞、故事、聞談。
④ 娘母:方言,母女、母子。
⑤ 衣胞:方言,即胎盤。
⑥ 一下下:貴陽方言,下音ha,一下子,一會。
⑦ 石門:地名,進入高坡鄉的要道。
⑧ 客家:方言,少數民族對漢族的稱呼。
⑨ 假巴:方言,假裝。
⑩ 的的個:方言,一點點。的,音di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