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訛傳訛的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每有以訛傳訛、胡編亂造之處。究其原因,或與某些講故事的人信馬由韁、隨意誇大,只管嘴巴過癮,罔顧基本常識有相當關係。

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楊時求學的故事。

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楊時的老師程頤家請教。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濃雲密佈。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

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入銀妝,房屋也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視窗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程門立雪由此而來,流傳至今。

我猜想,因為楊時是福建人,其鄉人因當地冬日溫和,偶爾下雪,也不十分凜冽,因此才想像出楊時在雪地裡侍立的奇談。他們不清楚北方冬天的厲害,若楊時真在雪地裡站那麼長時間,絕不會僅僅是“冷得發抖”而已!

其實,立雪庭中,歷史上倒還真有其人,但並非楊時,而是唐玄宗的朝臣韋斌。據《新唐書·韋斌傳》:“斌天性質厚,每朝會,不敢離立笑言。嘗大雪,在庭者皆振裾更立,斌不徙足,雪甚,幾至靴,亦不失恭。”

韋斌所以如此,大概是受西漢霍光的影響,按照《漢書·霍光傳》的記載,“光為人沉靜詳審,長財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須髯。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郎僕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韋斌有意仿效霍光的端莊,但未免太有些膠柱鼓瑟了。但即使如此,他在雪地裡站立的時間也不會很長,等朝見完畢,自然很快就去找暖和地方了。

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是二十四孝之一,此事的主人公是魏晉時期的大臣王祥。按照《搜神記》卷十一的記載:“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每使掃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複有黃雀數十入其幕,複以供母。鄉里驚歎,以為孝感所致。”

《晉書·卷三十三·王祥傳》收錄了這個故事,其文字基本與《搜神記》一致:“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複有黃雀數十飛入其幕,複以供母。鄉里驚歎,以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其篤孝純至如此。”

但無論《搜神記》還是《晉書》,都只講王某來到河邊,剛脫衣服打算破冰,冰就自己裂開,隨即有雙鯉躍出,哪裡講他曾臥在冰上求魚了?

王祥雖是讀書人,但他也知道想要在冰上抓魚,就得先拿工具把冰面破開一個洞。如果妄想用自己體溫來化冰,估計一定是腦子被凍住了。

民間故事就喜歡隨意拔高這樣的模範事蹟來誤人子弟。王祥的冬捕行為傳來傳去就被說成了“臥冰求鯉”,尤其是現在的某些兒童讀物,可能是為避宣傳迷信之嫌,甚至不惜將王祥講成了一個十足的傻瓜超人:“一個寒冷的冬日,後母生了病,想吃活魚,要王祥到河裡捉魚。天下著大雪,北風呼呼地吹著,河水早已結冰,哪有魚呢?王祥想:我可以用體溫使冰塊溶化啊!他脫掉衣服,臥在冰上,刺骨的寒冰冷得他牙關打顫,全身顫抖,但他仍然強忍著、忍著……突然間,他身體下的冰塊裂開了,兩條鯉魚跳了上來。王祥大喜,抱著鯉魚飛奔回家,煮魚湯給後母吃。”

按照故事的講法,這傻孩子脫了衣服臥在冰上,還真能堅持到用體溫把冰化開,而兩條鯉魚蹦出來後,這脫了衣服臥在冰上的孩子不僅沒有凍僵,還能立即“抱著鯉魚飛奔回家”,並馬上“煮魚湯給後母吃”。這樣的強人,理應去挑戰吉尼斯耐寒紀錄啊。

“心靈的選擇”

高考是我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指揮棒,2002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題目“心靈的選擇”,也有些與楊時、王祥的故事類似:

有一位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風雪,他深知如果找不到避風之處必死無疑。他走啊走,突然腳下碰到一個僵硬的東西,他扒開雪地一看,原來是一個凍僵的人,他心想:是救他呢還是繼續前行?經過心靈翻江倒海的思量之後,他決定救這個人。於是,他脫下手套,開始給那個凍僵的人全身按摩。經過一番努力,終於把他救醒了。於是,兩人攙扶著走出雪地。

也許人人不一定能夠碰到這樣的生死抉擇,但是我們生活中也會面臨一些與觸動心靈有關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樣選擇?為什麼會作這樣的選擇?

請以“心靈的選擇”為話題寫一篇作文,範圍不要超出這個內容之外。

題目自然感人,但據有一點登雪山經驗的人說,這故事實在有悖基本的生理科學。雪山之上,露天地裡,靠脫下手套做全身按摩就能救活被凍僵的人嗎?出題人異想天開,卻未免太小看大家的智商了。

那些喜歡給小孩子講這些胡編亂造的美德故事的人,我以為應考慮讓他們自己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地點先去身體力行一番。

下一篇:曹娥碑謎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