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石的傳說

 相傳在4000多年前,我國黃河流域連續發生特大洪水。黃河改道南流,奪取了淮河中下游河道,黃河奪淮入海使得整個民族陷入空前深重的災難當中。這時候,堯主持召開部落聯盟會議,研究水患問題。人們一致推薦有治水傳統的夏族首領鯀也就是禹的父親主持治水。鯀採用“堙障”的辦法,修築堤壩圍堵洪水。但是洪水如此兇猛,所修築的堤壩頻繁地被大水衝垮。鯀因為治水不利而被處死。

  禹繼承父志,決心根治水患,造福黎民,為了找到治水的良方,他不辭千里跋涉,從黃河流域來到了淮河邊上的塗山。最終禹憑藉一片堅貞,從塗山氏國酋長蒙那裡得到秘藏的《水經圖》,同時贏得了蒙之愛女的芳心。蒙之愛女也就是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所記載的“夏後帝啟,禹之子。其母塗山氏之女也。”

  禹娶了塗山氏女,婚後不久便離家治水去了,一別十三年不回家園。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他開渠排水、疏通河道,把洪水一路引向了黃海。為了疏通淮河,禹劈開荊、塗二山,從此這兩座山便夾淮河而對立了。而此時他的妻子塗山氏也生 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從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狠下心沒進去探望。“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千古佳話就此流傳。

  塗山氏女日夜向丈夫治水的方向遠眺,但望穿秋水,也不見禹的歸來。她朝思暮想,最終精誠所至,化作一塊望夫石,端坐在塗山的東端,後人把它叫做啟母石。而塗山氏女這一望,就望了4000多年。

  望夫石,在廣東茂名市電白縣望夫鎮與陽江市陽西縣新圩鎮交界之地有一座山,頭望南海,叫“望夫石”,民間流傳一首歌謠:“石作佳人在山崗,又無枕席又無床,千秋未見親夫面,萬年不換舊衣裳。” 唐代詩人王建路經此地看後,為《望夫石》作詩:“望夫石,浪悠悠,化為石,不低頭,山頭日日風複雨,行人歸來不應語。”

  望夫石曾留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古代,有一對居住在山下的恩愛夫妻,務農為主,膝下無男,只有一女。因戰亂,丈夫被征守疆,妻子盼郎早回,每天早晚兩次帶女兒上山向南遙望,等待,年復一年,仍無音訊。後來,盼夫心切,與女兒上山向南遙望,期盼,茶飯不進。一夜,忽電閃雷鳴,暴風驟雨,母女倆變作大小兩座岩石,屹立山上。望夫石的優美傳說吸引著很多遊人,凡古今到電白的文人墨客,大都登臨望夫山,或留有墨蹟,明朝電白縣尹劉元隆曾賦詩讚頌:

  堂堂挺出一天貞,左右無親石作鄰。

  雲鬢懶梳千歲髻,月眉常鎖四時春。

  霧為膩粉憑風抹,霞作胭脂向日勻。

  莫道面前無寶鏡,一輪明月照夫人。

  何代征夫去不還?相思變化在青山。

  萬年遺像應無賽,千古離情尚未闌。

  雲錦漫鋪螺髻上,月梳斜插翠眉間。

  久傳岩畔多珍異,幾欲登臨恨路難。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