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幾個已經消失的節日

宋王懋《野客叢書》載:“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節為七日假,謂前三後四。”較之今日政府和民間所推崇的節日,已經大相徑庭了。

冬至作為表示一年天時和氣候變化二十四節氣之一,除極個別地方還以家庭為單位,舉行一些簡單的祭祖活動外,基本上只存在於掛曆某個日子的附注位置,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所謂元正,又稱為元旦,一年之始的日子。民國成立後,全國採用西曆,奪了“元旦”二字,代稱西曆每年的第一天,古之元正、元旦則被名不符實地稱之為“春節”——因為每年的春節,在絕大多數地方都是天寒地凍,根本見不到絲毫春的影子。

寒食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其起源與春秋時的介子推有關。介子推追隨晉文公流亡國外,等到晉文公回國即位後,他不願做官,攜老母隱居綿山,晉文公用燒山的辦法想逼他出來,結果他與母親一起被燒死在山上,於是晉文公規定每年的這一天禁止動煙火做飯,以寒食對介子推表示悼念。宋周密《癸辛雜識》載:“綿上火禁,升平時禁七日,喪亂以來猶三日。相傳火禁不嚴,則有風雹之變,社長輩至日就人家以雞翎掠灶灰,雞羽稍焦卷,則罰香楮錢。有疾及老者不能冷食,就介公廟蔔乞火,吉則燃木炭,取不煙;不吉不敢用火。”這些說法已經少有人知道,很多人連“寒食”是什麼意思可能都弄不懂,遑論過什麼寒食節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不管有沒有道理,一些新的節日出現了,一些舊的節日消亡了,原本十分正常。不過,有些消亡的節日與今日社會氣氛倒很是合拍,輯錄在此,看看它們有沒有鹹魚翻身的機會。

一曰“田生日”。元陸友仁《研北雜誌》載:“世所謂正月三日為田本命。”周亮工《書影》載:“吳俗以正月三日為田生日。” 中國歷來重農,到今日為止,仍然也還是個農業國度,農民雖然大量進入城市覓尋吃食,可城市對他們卻不太客氣,所以大多數人還是視農田為他們的根本。可惜,農田似乎日漸疲老,出產財富的能力一年不如一年,以至上上下下為農村、農業、農民等所謂“三農”問題大為撓頭。如果現在一到正月初三,全社會一起來給田過過生日,情況是不是會好一些

節日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