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節氣養生有哪些細節?

     穀雨,鬥指癸。太陽黃經為15度。西曆每年的四月二十日前後為穀雨節氣。穀雨,有“雨水生百穀”的意思,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常言道“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都在12 度以上。穀雨後的氣溫回升速度加快,從這一天起,雨量開始增多,其豐沛的雨水使初插的秧苗、新種的作物得以灌溉滋潤,五穀得以很好地生長。池塘裡的浮萍開始孳生,桑樹也張出了翠綠的新葉,正是養蠶人家開始忙碌的時候。此時,春茶也在這時節的前後開始採收,長江以南地區,從丘陵到高山,處處可見汗流滿面的茶農們在辛勤地忙著採茶,茶農家裡忙著制茶,飄香四溢的茶香彌漫著山野村莊。穀雨後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到繁忙時期。因此,抓住時機,精耕細作,注意天氣變化,搶種搶栽,不誤農時對秋後收成至關重要。
    穀雨節氣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此時我們在調攝養生中不可脫離自然環境變化的軌跡,通過人體內部的調節使內環境(體內的生理變化)與外環境(外界自然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素問·保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是說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然界中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體的內環境產生影響,保持內、外環境的平衡協調是避免、減少發生疾病的基礎。因此在調攝養生時要考慮穀雨節氣的因素,針對其氣候特點有選擇地進行調養。 


穀雨時節氣溫回升快,公眾要慎防春季上火

養生專家表示,抑制“春火”應該春捂有度,15攝氏度是春捂的臨界點,超過15攝氏度就要減衣,不要再捂了,再捂下去就易誘發“春火”產生。
另外,飲食上要注意調養肝氣去“春火”。那春季上火吃什麼好呢?專家稱:宜適當吃些辛溫升散的食品,如蔥、香菜等。少食生冷之物,以免傷害脾胃。
穀雨時節脾功能旺盛,適當進補益身體。
春天,肝木旺盛,脾衰弱,但在穀雨的15天及清明的最後3天中,脾卻處於旺盛時期。順應四時的養生原則,應多進行些體育運動,如做做保健操,練練氣功等。
此節氣中,脾的旺盛會使胃強健起來,使消化功能正處於旺盛的狀態,消化功能旺盛有利於營養的吸收,所以這時正是補身的大好時機,使身體能夠適應下一個季節的氣候變化。但是補要適當,不宜過,古人有“四季不食脾”的說法。進補不能像冬天那樣,而應適當食用一些具有補血益氣功效的食物。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抵抗春瘟,而且還可為安度盛夏打下基礎。如果飲食不當,卻極易使腸胃受損。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一時期又是胃病的易發期。消除病因是治療的關鍵,如戒煙、戒酒、不暴飲暴食、饑餓無度,少吃多餐和避免食用對胃有刺激的食物和藥物等。
此節氣中,肝腎處於衰弱狀態,所以應注意加強對肝腎的保養。調養情志,保持愉快的心情,對身體很有好處。
穀雨節氣裡,雨水增多,但因氣候多變,也會出現少雨乾旱時段,所以風瘟、眩暈、癬瘡等症也易發生。總之,在此節氣中,要注意調節情志,合理飲食,加強鍛煉,就會減少疾病,強健身體


    穀雨節氣以後是神經痛的發病期,如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等。這裡提醒朋友們一旦發病不要緊張,可根據不同的病因,對症治療。

    就肋間神經痛而言,多為臨床常見的一種自覺症狀,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脅肋疼痛。中醫將其稱為“脅痛”《靈樞·五邪》曰:“邪在肝,則兩脅中痛。”《素問·藏氣法時論》又說:“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從病因病機上講,肝位於脅部,其脈分佈於兩脅,故肝臟受病,往往出現脅痛的症狀。且肝為風木之髒,其性喜調達,惡抑鬱。如遇情志鬱結,肝氣失於疏泄,絡脈受阻,經氣運行不暢,均可發為脅痛。若肝氣鬱結日久,氣滯產生血瘀或因跌撲閃挫,引起絡脈停瘀,也可導致血瘀脅痛。不論屬於何種病因,其根本都與肝氣不舒有關,因此在治療上都離不開疏肝行氣,活血通絡的原則。

    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佈區內的疼痛而言。多表現在臀部、大腿後側、小腿踝關節後外側的燒灼樣或針刺樣疼痛,嚴重者痛如刀割,活動時加重。本病屬祖國醫學的“痹證”範疇,痹有閉阻不通的含義。其病因不外乎風、寒、濕邪侵襲經絡,致使該經氣血痹阻不暢所致。根據臨床症狀不同,可分為四種類型:感受風邪為主的,疼痛呈遊走性者,稱為行痹;感受寒邪為主的,疼痛劇烈者,稱為痛痹;感受濕邪為主,表現酸楚、麻木、困重者,稱為著;發病急劇,伴有發熱症狀者,稱為熱痹。凡是患上坐骨神經痛者,都應根據上述四型,辨證施治,以疏通經絡氣血的閉滯,祛風、散寒、化濕使營衛調和而痹病得解。

    三叉神經痛是面部一定的部位出現陣發性、短暫性劇烈疼痛。本病多發生於面部一側的額部、上頜或下頜部。疼痛常突然發作,呈閃電樣、刀割樣難以忍受。該病的發病年齡多在中年以後,女性患者較多。其病因病機多為感受風寒之邪,客於面部經絡,致使經絡拘急收引,氣血運行受阻,而突然疼痛。《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另有肝氣鬱結,鬱而化火,飲食不節,食滯生熱,肝胃之火上沖於面以及素體陰虛,房勞傷精,致陰虛火旺而導致本病的發生。此外,牙、口腔、耳鼻等疾病都能誘發本病。在施治過程中,要究其病因、辯其病症。對感受風寒者,要以疏通氣血為主;肝胃鬱火者,以瀉肝胃之火;陰虛火旺者,應以滋陰降火之法。針刺對該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穀雨節氣的氣溫雖以晴暖為主,但早晚仍有時冷時熱之時,對早出晚歸的人更應加倍小心地呵護自己,避免不必要的痛苦發生。

    穀雨節氣的膳食調養應體現天人相應,食藥一體的營養觀,尤其對患有上述病症的人在選擇食療時不可錯用食譜。現列舉常用藥膳幾款:

    參蒸鱔段:

    [配料] 鱔魚1000克,黨參10克,當歸5克,熟火腿150克,食鹽、紹酒、胡椒粉、生薑、大蔥、味精各適量,清雞湯500克。

    [做法] 黨參、當歸洗淨浸潤後切片備用;鱔魚剖後除去內臟,清水洗淨再用開水稍燙一下撈出,刮去粘液,剁去頭尾,再把肉剁成6釐米長的段;熟火腿切成大片,薑、蔥洗淨切片、段備用。

    鍋內入清水,下入一半的薑、蔥、紹酒燒沸後,把鱔魚段倒入鍋內燙一下撈出,裝入湯缽內,將火腿、黨參、當歸、放於面上,加入蔥、薑、紹酒、胡椒粉、食鹽,再灌入雞湯,用綿紙濕浸封口,上蒸籠蒸約1小時至蒸熟為止,取出啟封挑出薑、蔥加入味精,調味即成。

    [功效] 溫補氣血,強健筋骨,活血通絡。多用於風寒濕痹引發的腰膝酸痛。

    菊花鱔魚:

    [配料] 粗活鱔魚1斤(兩條),白糖2兩,番茄醬1兩,幹澱粉1兩,黃酒、白醋、食鹽、蔥、薑、濕澱粉、麻油、蒜泥各適量,花生油2斤。

    [做法] 鱔魚宰殺、剖腹去內臟,去骨去皮,切成2寸5分長片塊,用刀頂頭斜批成兩片(末端不批短),再直切成條狀(一頭不切斷)加黃酒、鹽、蔥、薑浸漬起來,然後再逐個排上幹澱粉;將番茄醬、白糖、白醋、濕澱粉一起放入碗內,加適量水調成芡汁。

    燒鍋置旺火上燒熱,鍋內倒油1斤,燒至八成熱,將鱔魚抖散入鍋炸至金黃色,撈出裝盤,鍋內留少餘油,投入蒜泥煸炒出香味,倒入調好的芡汁燒沸後淋入麻油,起鍋澆在菊花魚上即成。

    [功效] 補虛損,除風濕,強筋骨。對體虛乏力,風寒濕痹,痔瘡等患者尤為適宜。

    三色湯:

    [配料] 黃豆芽2兩,薑絲20克,紅大椒1個,植物油、白醋、濕澱粉、雞湯、食鹽、麻油、味精各適量。

    [做法] 將油鍋燒熱,下黃豆芽煸炒幾下,放入白醋炒至八分熟,出鍋備用;將鍋內放入雞湯,薑絲,燒開後把紅大椒入鍋再次滾開後,將黃豆芽、鹽、入鍋,再用濕澱粉勾芡,淋上麻油出鍋即成。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對筋骨拘攣,腰膝疼痛者更為適宜。

    注意:風寒濕痹之人忌食柿子、柿餅、西瓜、芹菜、生黃瓜、螃蟹、田螺、蚌肉、海帶等生冷性涼的食物;熱痹患者忌食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薑、蔥白、白酒等溫熱助火之品

節日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