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日 的歷史事件 上一頁 下一頁

1210日歷史上發生的事件

1. 1968年-《義勇軍進行曲》詞作者、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田漢逝世
田漢(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原名壽昌,曾用筆名伯鴻、陳瑜、漱人、漢仙等。漢族,湖南省長沙縣人。話劇作家,戲曲作家,電影劇本作家,小說家,詩人,歌詞作家,文藝工作領導者,中國現代戲劇的奠基人。田漢一生從事於文藝事業,創作話劇、歌劇60餘部,電影劇本20餘部,戲曲劇本24部,歌詞和新舊體詩歌近2000首。其中《義勇軍進行曲》經聶耳譜曲後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關漢卿》代表田漢話劇創作的最高成就。文化大革命中,被左的社會勢力迫害死於獄中。1979年原中央專案組對田漢的“結論”被推翻,田漢得到平反。
2. 1901年-瑞典首次頒發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瑞典語:Nobelpriset,挪威語:Nobelprisen),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於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是近代炸藥的發明者,因此也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但他對自己的發明用於破壞感到震驚,於1895年11月27日在法國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樂部上立下遺囑,用其遺產中的3100萬瑞典克朗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人士。
3. 1972年-毛澤東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是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轉發國務院11月24日《關於糧食問題的報告》時,傳達毛澤東的指示。6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對國際形勢的估計過於嚴重,毛澤東強調要突出備戰問題,要準備糧食和布匹,要挖防空洞,要修工事。根據這些精神,1969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決定成立全國性的人民防空領導小組,各省、市、自治區也紛紛成立各級人防領導小組,在全國廣泛地開展了群眾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動。
4. 1998年-物理學家王淦昌逝世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出生於江蘇省常熟縣支塘鎮楓塘灣,核子物理學家,中國慣性約束核聚變研究的奠基者,參與中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科學技術領導人之一,被中國政府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2000年,中國物理學會為紀念胡剛複等五位物理學界前輩,設立了胡剛複、饒毓泰、葉企孫、吳有訓、王淦昌物理學獎,其中王淦昌物理獎授予粒子物理和慣性約束核聚變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物理學家。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在北京去世,享年91歲。
5. 1941年-中國軍隊開始入緬對日作戰
1941年12月10日,英國武官鄧尼思受命向蔣介石提出請求,派中國軍隊入緬佈防。蔣同意,翌日向第五、第六兩軍發佈入緬作戰動員令。命第五軍向保山集中,命第六軍克日完成入緬準備,派第九十三師赴車裡,對泰、老方面搜索警戒,派第四十九師劉觀隆團為先遣支隊,即開畹町。
6. 1944年-中豫湘桂戰役結束
豫湘桂會戰(日本稱為 Ichi-gō Sakusen“一號作戰”或“大陸打通作戰”),是日本帝國陸軍於1944年4月17日至1944年12月10日期間于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貫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攻勢。日軍主要戰略目標為開通、由東北經華中、華南前往印度支那 、泰緬的路線以及佔領其東南方的機場,防止美國空軍自該地起飛攻擊日軍海上交通線和轟炸本土。在短短的8個月中,中國軍隊在豫湘桂戰場上損兵七十萬人,喪失國土20余萬平方千米 ,丟掉城市146座,失去空軍基地7個、飛機場36個。日軍在付出重大代價之後,雖打通了大陸交通線,但始終也沒能全線通車。
7. 1979年-臺灣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事件(或稱高雄事件,當時國民黨當局稱其為高雄暴力事件叛亂案)是於1979年12月10日的國際人權日在臺灣省高雄市發生的一場重大官民衝突事件。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人士,組織群眾進行示威遊行,訴求民主與自由。其間發生一些小衝突,但在民眾長期積怨及國民黨當局的高壓姿態下卻越演越烈,竟演變成官民暴力相對,最後以國民黨當局派遣軍警全面鎮壓收場,為臺灣地區自二二八事件後規模最大的一場官民衝突。
8. 1918年-普朗克因發現量子理論而獲諾貝爾物理獎
馬克斯•普朗克(德語:Max Planck,1858年4月23日-1947年10月4日),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因發現能量量子而對物理學的進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一個理論物理學家,普朗克最大的貢獻是首先提出了量子論。這個理論徹底改變人類對原子與次原子的認識,正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人類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這兩個理論一起構成了20世紀物理學的基礎。
9. 1988年-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獲諾貝爾和平獎
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United Nations Peacekeeping Forces),簡稱聯合國維和部隊,是根據有關聯合國決議建立的一支跨國界的特種部隊,成立於1956年蘇伊士危機之際。它受聯合國大會或安全理事會的委派,活躍於國際上有衝突的地區。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作用是阻止局部衝突擴大化,或防止衝突再起,並幫助在戰爭中受害的平民百姓,為最終政治解決衝突創造條件。聯合國維和部隊是聯合國維和行動的一種形式,其另兩種形式是軍事觀察團和多國部隊。1988年12月10日,聯合國維和部隊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10. 1923年-葉芝獲諾貝爾文學獎
威廉•巴特勒•葉芝 (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譯“葉慈”、“耶茨”,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著名的神秘主義者,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艾比劇院(Abbey Theatre)的創建者之一,被詩人艾略特譽為"當代最偉大的詩人"。葉芝對戲劇也有濃厚的興趣,先後寫過26部劇本。葉芝曾於1923年12月10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藝術化且洋溢著靈感的詩作表達了整個民族的靈魂”。1934年,他和拉迪亞德•吉卜林共同獲得哥德堡詩歌獎。
11. 1936年-戲劇家奧尼爾獲諾貝爾文學獎
尤金•奧尼爾(EugeneO'Neill,1888年10月16日-1953年11月27日),美國著名劇作家,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鐘斯皇》、《毛猿》、《天邊外》、《悲悼》等。尤金•奧尼爾是美國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評論界曾指出:“在奧尼爾之前,美國只有劇場;在奧尼爾之後,美國才有戲劇。”尤金一生共4次獲普利策獎(1920,1922,1928,1957),並於1936年12月10日獲諾貝爾文學獎。
12. 1979年-德蕾莎修女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
特蕾莎修女(1910年8月26日—1997年9月5日 ),原名是艾格尼斯•剛察•博加丘,出生於奧斯曼帝國科索沃省的史高比耶﹙前南斯拉夫聯邦馬其頓共和國的首都﹚,是阿爾巴尼亞裔人,著名天主教慈善工作家,主要替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1979年12月10日,德蕾莎修女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2003年10月,羅馬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把她列入天主教宣福名單。2009年10月4日,諾貝爾基金會評選“1979年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為諾貝爾獎百餘年歷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獲獎者之一。
13. 1987年-京津塘高速公路開工
京津塘高速公路,指的是連接北京、天津和塘沽的高速公路,於1987年12月10日在北京市大興縣舉行開工典禮。公路全長142.69公里,按照行政區域的分別,其中北京段35公里,河北段6.84公里(只有一個通往廊坊的出口),天津段100.8公里。全線全部控制出入口,採用立體交叉,與鐵路交叉3處,與公路互通立交10處,分離式立交23處,建有大橋4座、中橋28座、小橋337座,出入口一共13個,與2條國道和4條高速公路互相連接。京津塘公路是我國“七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也是我國利用世界銀行貸款通過國際競爭性招標的第一條高速公路。
14. 1903年-英軍再次侵入西藏
1903年12月10日,英軍麥克唐納準將統帶英印聯軍越過咱里拉,大舉入侵,開始了第二次侵藏戰爭。西藏一直是英、俄兩國互相爭奪的一個焦點。1888年,英國第一次入侵西藏後,藏人對英人起恨,產生親俄傾向,俄國即在西藏伸展勢力,於是英國選擇日俄戰爭一觸即發的有利時機開始軍事行動。`11月6日,英國政府批准英印武裝使團通過春丕河谷前往江孜,侵藏序幕由此拉開。
15. 1937年-科學家發現爪哇人
1937年12月10日,美國華盛頓卡內基學院發表了關於“爪哇人”的發現。根據爪哇島上發現的顱骨推算,人類大約有100萬年的歷史。爪哇人是猿和人之間最早過渡生物。在這之前,最早的人類標本是直立猿人的骨頭,這些骨頭也是在爪哇島發現的。最近發現的爪哇人骨比直立猿人骨早50萬年。
16. 1948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世界人權宣言》
《世界人權宣言》,是聯合國大會於1948年12月10日通過(聯合國大會第217號決議,A/RES/217)的一份旨在維護人類基本權利的文獻,由1946年成立的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負責起草,加拿大籍的法學專家約翰•韓弗理是主要起草人。該檔並非是強制的國際公約,但是它為之後的兩份具有強制性的聯合國人權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做了鋪墊。許多學者、律師和法庭判決書依然經常引述《世界人權宣言》中的一些條款來佐證自己的立場。
17. 1993年-工商銀行在日首發債券成功
1993年12月10日,中國工商銀行在日本東京資本市場首次發行150億日元公募武士債券,受到了日本各家證券公司、銀行界和投資家的歡迎。籌集的外匯資金全部到位。
18. 1995年-“伽利略”號發回木星數據
1995年12月10日,美國“伽利略”號飛船從十日開始向地面傳回首批直接取自木星大氣內的第一手資料。這批資料,是有史以來人類航天器首次實際進入太陽系行星大氣實地探測的結果,意義不同尋常。從10日開始,類似資料的傳輸工作將延續4天。
19. 1996年-首屆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揭曉
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簡稱國際消貧獎,是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設立,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具體負責評選組織工作,首屆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於1996年12月10日在北京揭曉。國際消貧獎的宗旨是表彰在與貧困鬥爭中作出突出成績的青少年,展示青少年艱苦奮鬥、頑強拼搏、勵精圖治的精神風貌,促進貧困地區青少年全面發展和整體素質的提高,堅定人們戰勝貧困的信念,實現消除貧困的目標。國際消貧獎每年評選一次,視情況在每年底或年初適當時候開展。
20. 1997年-哈薩克遷都阿斯坦納取代阿拉木圖
阿斯坦納(哈薩克語:Астана)原名阿克莫拉,於1997年12月10日起取代阿拉木圖正式成為哈薩克新首都。阿斯坦納位於哈薩克中心位置而略偏北,處於俄羅斯裔居多數的北部地方和哈薩克人為主的南部地區的分界線上,距原首都阿拉木圖約1300多公里,伊希姆河繞城而過,四季氣候宜人,生態環境良好。它是哈薩克工農業的主要生產基地、全國鐵路交通樞紐。哈薩克語中“阿斯坦納”解作“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