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陰宅風水寶地

  【導語】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古代陰宅風水寶地,有興趣的朋友馬上來看看吧!
  我國古代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就有“依山起陵”的風水學觀念,後來有了“依山環水”的講究,到秦、漢、唐、宋幾代,帝陵逐漸發展成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宮的制度和中軸對稱的格局。“秦陵”、“乾陵”,就是典型的風水寶地。秦陵南依驪山,北臨渭水,符合《大漢原陵秘葬經》中的“立塚安墳,須籍來山去水”之陵擇址標準。
  位於關中的乾陵,地形地貌結合完美,有梁山和漠穀河,陵區如裸睡少婦,棒槌嶺如男根插在中間,應合“陰陽二儀、天地配合”之原理。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陰陽交合,乃生萬物。《葬經》中說,“葬者,乘生氣也。藏風聚氣,得水為上……故葬者以左為青龍,右為白虎,前為朱雀,後為玄武。”乾陵了《葬經》的所有條件,據說,高宗李治登基不久,命當時有名的星相大師袁天罡和專掌陰陽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他擇萬年吉壤,這塊地是袁、李兩人共同定下的。 
  清代帝王陵寢選址、規劃時的“天人合一”觀念,承繼的是明朝的一套,其首倡者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在中國都城中,南京的都城城牆是不規則佈局的,到過這座世界目前保存最好、最長的都城牆的人會發現,牆體都是傍山依地形順勢而建,城牆帶景象優美。如依傳統的“中軸線”理論,方方正正,就不會有“鬼臉照鏡”這樣的“金陵四十八美景”。朱元璋為自己選擇陵位址時,也追求陵與自然和諧統一,“遵照典禮之規制,配合山川之形勝”。
  元璋與歷代皇帝一樣,宗法禮制,崇尚祖先。不同的是,朱元璋更迷戀,對陵址選擇的講究到了苛刻的地步,以此求得風水佳境,賜福朱氏子孫。中國歷史上的帝王陵寢制度,是在明朝完備起來的,明朝的帝王陵分佈在四處,即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葬朱元璋父母的鳳陽“皇陵”、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這些陵所在都是“風水寶地”。
  面積達30多平方公里的鐘山風景區,幾乎就是當年明孝陵的整個範圍。在這處龐大的帝陵區域內,設計者將整座鐘山以及部分水面作為重要的“風水”景觀,一齊納入孝陵的建築規劃設計中,從而實現了“因山為陵”、“天人合一”的中國帝陵建築傳統和文化理念。
  鐘山古稱“龍山”,早在江東末年,已被諸葛亮、孫權等政治家視為“龍蟠”之地,朱元璋作為大明開國之君,更不會放過這塊寶地,自然會擇金陵“龍脈”為葬地。後來,孫中山、蔣介石都選擇此地為自己的歸宿,也是因為鐘山是風山寶地之故     朱元璋選擇在鐘山之陽建造陵,鐘山之陰建陪葬功臣墓,南北對應,尊卑昭然,這完全符合古代“風水”要義。
  鐘山有東、中、西三峰,在風水上稱“華蓋三峰”,而以中峰最尊,孝陵恰好處於中峰之南玩珠峰下,而最早將這塊地盤視作風水寶地的是梁代高僧寶志和梁武帝蕭衍;
  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稱“小虎山”,從風水地貌上分析,正處於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與孝陵之東的“龍砂”之象左右對列;這座如屏的小山就是孝陵風水中的“案山”,
  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鐘山浦”也具有靈動的“朱雀”風水特徵。
  這樣孝陵陵宮及寶城就具備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風水“四象”,加之孝陵的三道“禦河”都呈左向右流淌的形勢,這種水在風水上稱“冠帶水”,自然形成,十分難得。
  北京城的規制是仿南京城的,北京十三陵的構建規制同樣源自南京,源自孝陵。十三陵中的第一座、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寢長陵的規制,完全按照孝陵的標準構造的。其後的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慶陵、德陵、思陵的營造,雖有大小之別,但規制相同。整個陵園以長陵為主體,向東南、西北和西南展開,周圍約40公里,形成了明朝風格的陵園。
  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皇帝是天子,“天人合一”,得講究人與自然的統一,因此帝王是不能隨便葬的,生前“萬歲”,死後得有“萬年吉壤”。“風水說”實際上是中國特色的“環境觀”,帝王陵擇址看似迷信,其實一點也不神秘,是追求人與自然相和諧統一時的結果。(完)

熱門文章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