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的教養

  幾乎在來臺灣的第一天,就想寫這樣一個題目。

  記得第一次來台,因為忘帶入台證無法入境,只好乘原航班飛回。在飛機上,遇到上海西門子公司的一位白領,一路上聊得很開心。我問他對臺灣的印象如何,他說:臺灣人很有教養,禮貌周全,而且衛生習慣很好,垃圾都會分類回收。

  我不知道該不該馬上就相信他。因為我的腦海裡,還浮現著這樣一些文字:

  我看見成百的人到淡水河畔去欣賞落日、去釣魚。我也看見淡水河畔的住家把整籠整籠的惡臭的垃圾往河裡倒;廁所的排泄管直接通到河底。河水一漲,污穢氣直逼到呼吸裡來。

  我看見計程車穿來插去,最後停在右轉線,卻沒有右轉的意思,一整列想右轉的車子就停滯下來,造成大阻塞,你坐在方向盤前,歎口氣,覺得無奈。

  經過郊區,我聞到刺鼻的化學品的味道。走進海灘,看見工廠的廢料大股大股地流進海裡,把海水染成一種奇異的顏色。灣裡的小商人焚燒電纜,使灣裡生出許多缺少腦子的嬰兒。我們的下一代——眼睛明亮、嗓音稚嫩、臉頰透紅的下一代,將在化學廢料中學游泳,他們的血管裡將流著我們連名字都說不出的毒素——

  ……

  西方人來臺灣觀光,他們的旅行社頻頻叮嚀:絕對不能吃攤子上的東西,最好也少上餐廳;飲料最好喝瓶裝的,但臺灣本地出產的也別喝,他們的飲料不保險……

  (龍應台《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在親眼所見之前,我無法將來自這些文字的印象徹底清除。

  當我真正踏進臺灣的土地之後,我終於相信,那位白領說的沒錯。臺灣的大街小巷,真的很乾淨,即使那些老舊的街道和房屋,即使那些正在施工的建築,也都給人以整潔清新的印象。

  也就二十多年時間吧?我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力量,改變了那樣一個“髒亂差”的臺灣,改變了缺乏公德心和正義感的臺灣人?

  到了花蓮,天藍藍,海藍藍,山青青,草青青,連大街上的車子都像剛洗過似的,整個一個世外桃源。

  在東華大學的第二天,我騎車在校園閒逛,拿著相機到處拍,發現簡直拍不勝拍。群山環抱的東華校園,就像一個美麗的大觀園,走到哪裡都是風景,走到哪裡都覺心曠神怡。

  在宿舍區,果然看到不少垃圾桶,綠色的上面寫著“一般垃圾”,黃色的寫著“紙類、紙箱、盒、紙餐具、鋁箔包”,藍色的寫著“鐵容器、鋁容器、塑膠容器、保麗龍”等字樣,一字排開,整整齊齊。

  在餐廳裡,也必有一個垃圾處理區,師生們用完餐,自覺把不同的垃圾傾倒在不同的桶裡,碗碟杯筷放在不同的容器中。整個一個大學,很少看到清潔工人,只有早上七八點時,會有一輛垃圾車開到學校,依次將垃圾分類運出校外。

  垃圾分類只是一個很小的細節,無須太多成本。但不要小看了那些分類的垃圾桶,它們不僅承載了環保的理念,還讓每個人都成為生活的自我管理者,節約了人力物力。而且,我覺得它對人心也有淨化作用——一個人人都必須做好自我清潔的地方,絕不會對清潔工和環衛人員產生歧視心理。

  從這些垃圾桶,我得到的啟,示是:有時候,教養就是在細節中逐漸養成的。

  二

  再舉一個例子。在東華校園,機動車道四通八達,每天經過的車輛不算多,也絕不少,卻沒有紅綠燈。第一次坐車進學校是在夜裡,看不清路況,覺得走一段車子就會減速,然後咯噔咯噔地越過一道凸起物,周而復始。這讓我有點納悶。

  第二天,我才發現,原來,每條路上,在拐彎處、道路交叉處或上下橋處,都會有一個用白色油漆寫的很大的“慢”字,隔不遠還有幾道白線,接著又是一道黃黑相間的弧形減速帶。仔細走到跟前,發現那個“慢”字和那些白線都不是平面的,而是有一定的突起。後來我才知道,東華大學的教授們,管那道減速帶叫“麵包”。有時候,他們甚至有點討厭那些頻繁出現的“麵包”,視它們為“路障”。

  不知道你怎麼看,反正那些“麵包”讓我唏噓不已。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很人性化、也很有效的減速設計。

  一個好的設計要從人性的最低端開始,要把人的劣根性和惰性充分考慮在內。如果說,那個“慢”字是對你的善意提醒,那麼幾道白線和那一道道減速帶,就是用實物的形式讓你“快”不起來。如果你還心疼你的愛車,你就不能不降低速度,緩緩而過。

  當你緩緩經過的時候,那些路人的安全就得到了保障。

  什麼是教養?教養,絕不是對人性善的信仰。

  教養,有時候就是對人的劣根設置減速的路障。

  那些物質層面的形而下的路障,最終成就了某種教養。

  試想,如果僅有那個“慢”字而沒有那些“麵包”,會有多少車輛在校園裡呼嘯而過?

  這還是一個細節,但這個細節很具哲學的闡釋價值。人性總是有善有惡,你不能假定每個人都能自律到一看到“慢”字標記、一看到行人就會自動刹車減速,那麼就給他們設計一些“麵包”,讓開車的人多“吃”一些“麵包”,行人就會多一份安全。久而久之,由人駕駛的汽車才能學會禮讓製造了汽車的人,即使在沒有任何監督的情況下。

  在臺灣,也有不少在大街小巷跑得很快的摩托車,但我發現,無論他們跑得多快,在有行人的地方,都會放慢速度,更不會把紅燈當做猴屁股,疾馳而去。

  三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那天,我們驅車趕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路上,隔著雨簾,我看到前面的大客車後面,有一塊牌子上寫著:“李宗翰”。再一看,上面還有三個小字:“駕駛員”。

  我問開車的臺灣京劇學院的喻老師:“那是駕駛員的名字嗎?”

  他說是。我問:“為什麼要寫名字?”

  他說:“應該是提醒路人,萬一發生車禍,可以迅速找出責任人。同時,把駕駛員的大名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中,也有監督作用吧。”

  我補充說:“恐怕這裡面也有一種激勵作用,駕駛員的名字大白于天下,其實也就意味著,他差不多等同於公眾人物,可以使他不得不注意自己的形象。”

  喻老師說:“沒錯,有的駕駛員在網路上,還成為網友們品評讚美的對象,擁有自己的粉絲。”

  怪不得我看到臺北公車的駕駛員都那麼懂禮貌,有修養,你下車刷卡的時候,他還會沖你說聲“謝謝”。原來如此!

  其實,每個人的名字都有很神奇的力量。我注意到,在建築工地的牆上,常常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工程各個專案負責人的名字和電話;在圖書館的櫃檯上,也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值班學生的名字;在宿舍區門口的牆壁上,也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宿舍管理員的名字。

  這些寫有名字的牌子,也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細節,卻可以起到明確責任、激勵友善、展示教養的作用,意義非同小可。

  細節決定一切。這話在大陸也是耳熟能詳,可是,在臺灣,我才真正感受到其中的深意和力量。

上一篇:剃頭攤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