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彝族瓦板房特色

  越西彝族瓦板房沒有巍峨雄壯的風格,表現為木構瓦板房建築工藝的是獨具風貌的簡潔實用。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較高的山區、半山區,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避風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梁處、樹木茂盛、土地肥沃、地形開闊、有利於牧耕和軍事防禦的環境。
   
  彝族瓦板房每幢長約10—15米,寬約4—6米的長方型建築,屋簷及地3.5米左右。雙坡屋頂,木架搭成,屋面坡度一般在25~30度之間,簷口出挑深遠。外形分土牆和竹笆牆寬而矮,木門一般分前柵門和後板門兩部分組成,前柵門只可朝外開,用很多(總數應為單數)的豎向木條結合三段木橫擋釘合而成;後板門為一實木門板,只可向內開,上半部為拱形,下半部為矩形,門較窄,淨寬約1.1米左右,門口淨高約1.6米,但有高約0.5米的門檻,後板門上有很精巧的木鎖門閂,特別之處就是由於山上風大,門閂會很巧妙的在門外方便的將門閂上。屋內隔木板或竹笆,裝飾簡單的紋飾圖案。室內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門正中為中堂,相對寬大,中堂靠右上方設火塘。置鍋莊。火塘左邊,用木板或竹籬隔成內屋,有中門相通.為女主人臥室並收藏貴重物品,入門右側為畜圈。屋內上層空間設竹樓。竹樓左段儲糧,中段堆放柴草兼男性臥室,右段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室內利用杠杆原理,採取托拱鬥榫,依次外伸,並多層挑出,讓重力被拱架依次分散到四周的立柱和牆體。每一層的拱架底部、屋簷的挑拱和垂花柱,有的雕刻著牛蹄、鳥獸、花草等圖案。門裝有門楣,一般不開向東,有的人家門楣上還刻有日、月、鳥、獸等圖案。瓦板房都採用穿、鬥、拱、榫而成,不用一顆鐵釘。鍋莊於地上挖一火坑,坑內由三塊弧形石板拼成一口圓形火坑,繞火坑立三塊彎曲的石柱(有的用三塊象鼻型雕花鍋莊石),以支撐鍋煮飯,三鍋莊由此而得名。有的三鍋莊上雕有神鳥、怪獸、火鉗等精美圖案。火坑平時燒柴,用以做飯、取暖和照明。其上方,用繩索吊一長方形木架,上置竹簾,以烘烤糧食。火塘終年不滅,為家人圍坐和進行社交的場所。三鍋莊周圍很講究座次。內室邊是女主人的位置,上邊是男主人、客人和長輩的位置,這兩邊都鋪有草席或竹席。下邊是煮飯、燒火等炊事活動的地方。三鍋莊也是彝家人飲食、取暖、照明、會客、議事和室內宗教儀式活動的地方,是一家人的主要活動中心,禁忌有人跳越或翻越三鍋莊。夜幕降臨,全家人常圍坐在三鍋莊周圍,燃起一堆火拉家常。節慶日,要祭祀鍋莊,祈求平安。火塘旁放竹笆、草凳,置有關生產、生活用具。左側內室放木架床和箱櫃,右側為儲藏室和磨房。屋頂用木板作瓦,故名“瓦板房”。瓦板分兩層,理層滿鋪,上層於兩塊相接處蓋一塊。在屋檁上垂直屋檁方向擺鋪每塊長約1.5-2米,寬1尺的雲衫木板,俗稱“瓦板”,每隔一定距離在瓦板上用較長木棍壓住瓦板,橫條上相距1米左右壓一塊石頭。由於所鋪的瓦板是以雲衫木撕扯而成的,所以上有自然形成的木紋凹凸條理,下雨時即成雨水溝。走進“瓦板房”,雲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進入原始森林的狩豬木屋。
  
  彝族瓦板房的結構形式有:樑柱式(簡單桁架);多柱落地式,一般多為三柱、五柱排架,穿鬥木構架,這種形式稱為“架”;特殊的“拱架式”,即利用杠杆平衡原理,多層出挑,加大室內跨度,減少室內支柱,既節約了木材又豐富了內部裝飾,是彝族瓦板房中富有創造性的建築特徵之一。

  彝族瓦板房的外牆一般不開窗,極少數開有小方洞的。多有利用瓦板排列間縫和門採光,因此室內光線較暗。

   以前瓦板房分佈彝區各地,隨著經濟的發展瓦板房在淡出,目前僅在申果等高山地區有少量分佈。

以瓦板房為主的彝族村落

梅花鄉拉爾村的瓦板房

梅花鄉拉爾村的瓦板房

申果莊瓦曲覺瓦板房


申果莊瓦裡覺瓦板房

民俗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