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由來--中國傳統習俗

 中國農曆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農曆十二月稱臘月,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關於臘祭,古書多有記載:“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村人並擊細鼓,戴胡頭,及作金剛力土以逐疫”。“臘祭”本是原始先民慶賀農業豐收的報酬之禮,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節慶。那麼,臘八節有何習俗呢?

祭祀

  應劭《風俗通》雲:“《禮傳》: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禽獸,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其起源甚早,《禮記·郊特牲》記載:“伊耆氏始為蠟。

 

 

臘八節的來歷

 

 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相關閱讀:臘八粥的做法 臘八粥的做法大全

  臘八節習俗

    臘八節:喝臘八粥。臘八節(陰曆十二月初八日),中國老百姓有吃臘八粥的傳統習俗。

  “臘八粥”又叫佛粥、福壽粥、五味粥和七寶粥。據《辭海》“臘八粥”條中雲:“十二月八日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故寺院取香穀及果實造粥以供佛。其後民間亦相沿成俗。”

  相傳中國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是傳自印度。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見到眾生受盡生、老、病、死痛苦的折磨,複不滿神權(婆羅門)的統治,因而出家修道,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這一天,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釋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和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苦難,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大家都以麻、米造粥,當日吃粥作為紀念,故“臘八”也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各地佛寺的浴佛會、誦經等儀式,也都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用香谷、或麻、米等造粥供佛,稱“臘八粥”。

寺院並將臘八粥贈送門徒及善信分享,此後,臘八節吃臘八粥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臘八節的習俗:臘八粥

  據載,中國有的寺院在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金本盂,到處沿街(途)化緣,將收集的米、粟、棗、麻、果仁等材料造成臘八粥,分發給民眾,吃了據說會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人們叫它做“佛粥”。南宋陸遊有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而杭州名刹天寧寺,內有一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寺僧每日把化緣得來的剩飯曝幹,積一年到臘月初八煮粥,供信眾享用,稱為“福壽粥”。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粟等做粥,謂之‘臘八粥’。”從此,民間也稱它為“五味粥”。 觸摸傳媒

  古時有些地方,偏僻窮困,民間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加,才加入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或百合等,故又稱為“七寶粥”。

  “臘八粥”確實能體現出農業大豐收,因為它是用各種米(江米、黃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種豆(大豆、雲豆、豇豆等),各種乾果(大棗、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類混合成的一種粥,這種粥集中地反映出了農業大豐收的成果。 關中一帶及附近一些地區的群眾,都十分重視“臘八節”。但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之間,又各有不同的講究。富平縣的農家,這一天喜歡釀酒,名曰“臘腳”;長安縣的古風俗,這一天要煮肉糜,抛灑在花木之上,謂之“不歇枝”;乾縣、禮泉一帶,講究臘八節要給老人送粥,女兒家要請新女婿吃粥;鳳翔一帶則是用黃米和八種豆子,加上油鹽做一頓臘八燜飯;銅川地區的農村,在這天還流傳著為幼男幼女剃頭理髮的習慣。凡此種種,自有不同情趣。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佛教淵源

 

“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穀、 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 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遊詩雲:“今朝佛粥更相饋, 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刹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節日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