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文化的節文化

  中國民俗文化其中有一個重要部分就是中國的節日文化,中國人特別是漢族人通過節日來寄託情感,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是瞭解中國人民族特性的一個重要參考,在中國民俗文化中佔有極大的比重,下面,讓我們一起看看中國民俗文化中節文化的內涵和意義吧。
       
  一、團圓親情

  唐代詩人王維有詩雲:”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明人高啟有詩雲:”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即佳節思親猶如山之繞郭、水之東流一樣自然而然。因此,過去在傳統佳節來臨之際,人們就會如期去上墳掃墓,以示對亡故親人的懷念,而對於那些浪跡天涯的遊子,人們則往往遙對明月,以寄託情思,傾訴”但願人長久,千里共撣娟”的心情。
 
 二、歡慶喜悅    
每到傳統佳節來臨之時,人們就會沉浸在普天同慶、萬民同樂的氣氛之中,而心中的溫馨喜悅之情也會如期而至。

  現在有許多對都市生活產生審美疲勞的人們,常常借節日放假之機外出旅遊,在恬靜自然的山水間尋找一種好心情,儘管旅途勞累,十分擁擠,但許多人心甘情願地”花錢買罪受”。這是因為在遊山玩水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曲折地體驗到傳統節日固有的樂趣。

  三、樂觀自信

  首先,節文化可以寄託乃至展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嚮往之情。如年節時的春聯、年畫、鞭炮等,都圍繞著團圓美滿、幸福吉祥的喜慶主題而展開;湯圓、月餅則象徵著團圓如意等等。

  其次,從節日活動的信仰崇拜中,人們可以求得一種心理平衡。比如年節乞求神靈庇護及祭拜祖先等,看似無益,但它具有精神安慰和心靈淨化作用。 

  再次,節慶活動具有強身健體、益智娛情的直接功效。如清明踏青、放風箏、端午賽龍舟、重陽登高,其強身健體的意圖是十分明確的。

   四、歷史意識

  清明節掃墓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慎終追遠的道德意識。它的文化意義類似於西方感恩節。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道的文化之間有著深刻的關係,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

  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淚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一位老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

  五、淑世情懷

  比如民間流行的祭灶時望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民俗活動,就有明顯的淑世情懷的烙印:一些圍繞著老人、孩子、女性、戀人等而設的節日,將福祿壽禧和太平團圓、多才多藝的淑世情懷展示了出來,都是關注人自身的。

  六、天人相諧

  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閒。這時山野裡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叼、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于登高望遠。

  由上可見,通過節日,中國人把各種傳統融匯於特定的日子,以資紀念,同時也傳承了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在中國節日文化的傳承中,也讓中國文化得到了持續的發展,讓優良的民族傳統得以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研究中國民俗文化,不可不研究節文化。

節日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