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民俗節日之七月香

  以前在談到少數民族和水有關的民俗節日,我們只知道傣族人的“潑水節”,其實和水親密接觸不止是傣族的傳統,廣東的壯族也有鮮為人知的民俗節日—“七月香”戲水節,下面讓我們看看吧。

  廣東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在粵、湘、桂三省(區)交界處,有壯族人口近5萬。這裡的壯族人節日很多,“七月香”戲水節便在每年農曆七月初七舉行,已流傳上千年。

  戲水節這天,壯家人不請客也不務農事,而是要下吉水河戲水、沐浴。傳說此日天上銀河水與吉水河水匯流,河裡流的都是聖水。人沐浴後可消炎、除毒、驅邪、潤膚,益壽延年。

  七月初七這天,天空晴朗,綠水清澈。吉水河兩岸山歌嘹亮,鑼鼓喧天,萬眾歡呼,山鳴谷應。上午9時,隨著粗獷的牛角號聲響起,身著法衣、手持法器的壯家師公帶著40名壯家法徒,從戲水場石墩處魚貫而出。至主祭台,一番焚香燃燭,祈禱河水潔淨,人民平安吉祥、幸福安康。祭祀剛落,竹排上的姑娘與小夥開始對唱,傳情達意;而在水上舞臺,近百名壯家姑娘穿著節日盛裝踏歌起舞,豔如一縷紅霞。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千名遊客與美麗的壯家姑娘、健壯的壯族小夥歡聚一堂,戲水對歌。

  隨著隆隆的禮炮聲,吉水河兩岸歡騰起來。河岸的拱橋上,美麗的壯族姑娘把繡球拋向河心,數十個壯家小夥子從四周奮力向河中心的繡球遊去,都想最先把繡球搶到手。搶畢繡球,載著壯家少女的10多張竹排溯江而上,穿過上吉橋前往戲水區。一路上,竹排裡鑼鼓喧天,兩岸男女山歌對唱,此起彼伏。

  到達戲水區,水上舞臺的壯家儺神高舉各色旗幡,伴隨著咚咚鼓聲隆重出場,眾儺神跳起原始粗獷的壯家儺神舞。壯家“七仙女”翩然降臨,“山姑戲水”、“耍水歌舞”……情意濃濃的山歌,壯家姑娘優美的舞姿,陶醉了兩岸遊客。手捧聖水的“七仙女”走入吉水河,將寓意喜慶幸福的聖水倒入河中。聖水匯入吉水河,潑在戲水的遊人身上,帶去吉祥快樂的美好祝願。

  戲水節期間,舉行山歌對唱活動,是壯族最具特色的風俗之一,電影《劉三姐》就是反映壯族對歌的代表作。壯族民間以對歌鬥歌作樂,相互傾訴內心情懷。內容多為以物托情、以物覓情、猜謎、談情說愛等。對歌時先以全過山調高喊“吆得”後,接之用旋律簡樸、歌聲清脆流暢的快調唱之。賽歌時,男女歌手各為一方,用旋律優美、節奏自由的慢調對唱。男女雙方均有出口成歌的“歌師”、“歌嬌”作參謀,以便唱勝對方。開場規定由男方邀請女方開唱,對歌結束前,對方以歌道謝。若是相約再唱,最後齊唱“還有好多唱有了,約定明晚再來開”。

  戲水節的對歌鬥歌在吉水河邊進行。兩岸人們特別是青年男女,用自己的歌聲,唱出自己的心聲。對歌會上人們以水傳情,戲水狂歡;以歌會友,高潮迭起。醉人的歡笑,無窮的快樂,構成一幅萬人狂歡、萬民同樂的河心戲水圖。壯族的“七月香”戲水節充滿了情趣和浪漫色彩。

  連山縣民俗學者陸上來說,壯族“七月香”戲水節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是根據漢族“七夕”中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演變而來。與傳統的淒美傳說不同,連山縣的“版本”更寄託了壯家兒女祈求幸福美滿生活的憧憬。

  牛郎織女一年相會一次,隔著一道銀河,這或許是戲水的緣由吧,壯族同胞的戲水節洋溢著浪漫的愛情色彩,給我們這個鬧熱的人間增添了許多美麗的故事,不愧為民俗節日中最有情意的浪漫佳節。

節日

更多
周公解夢

聯繫我們


漢典黄曆:


漢典交流群:漢典交流群